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前天有朋友将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反驳知名外交官吴建民批评《环球时报》的长微博发给我,我一开始并没兴趣点开看。倒不是说我对这场关于中国外交舆论场的“鹰鸽之争”没有兴趣,而是说我不愿意把时间浪费于倾听诡辩。

    后来这件事情渐渐热了起来,有好几位同行专门通过微信询问我的看法。我于是认真学习了一下吴建民的批评和胡锡进的反批评,证明我之前的先入之见还是有道理的:胡锡进的那套诡辩术其实根本不值一驳。

    吴建民3月底在外交学院所作的演讲中批评《环球时报》在评论中国对外政策时“搞不清楚状况”、“言论偏激”……,我们且不说他批评得对不对,至少应该承认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批评。这也正是胡锡进在长微博中所说的“多元声音”的体现。如果胡锡进要与吴建民就此展开正常辩论,他真正应该陈述的是《环球时报》的对外言论并非“搞不清楚状况”的“偏激之词”,而是遵循了他一贯喜欢标榜的“理性”、“建设性”云云。他还可以说,吴建民对《环球时报》的批评是不符合事实的,是错误的……

    但胡锡进的长微博中通篇没有只字片语关于争论问题本身的直接反驳,而是不厌其烦地质疑吴建民发表上述批评的动机。他将吴建民的言论称为“中国旧外交官的思维方式”,并暗示吴建民主张剥夺媒体参与外交事务讨论的权利——“……只有他们懂外交,而且应当由他们完全主导外交,媒体插嘴完全是添乱……”

    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诡辩术,是用偷换概念的方式来误导读者,并试图刻意地将问题的讨论引向歧途。

    这也是《环球时报》这份广受欢迎的报纸一贯最驾轻就熟的杀手锏。

    长期以来,许多人将《环球时报》视为一份鼓吹狭隘民族主义的小报。我却觉得,这种解读并没有说到根子上。事实上,《环球时报》真正吸引人的招牌并不见得是它鼓吹的民族主义,而是它在辩论任何问题时都喜欢采用的那种“动机论”乃至“阴谋论”立场。

    阴谋论近年来在中国大陆的横行,是一个值得认真反思研究的大课题,这里无法深入讨论。以《环球时报》为代表的这类“爱国主义阴谋论”的基本逻辑,是将当下的世界描绘成一片处处是暗礁险滩的凶恶海洋,而将中国描绘成这片惊涛骇浪中的一艘孤舟,四周到处潜伏着时刻想要扼杀我们美好前程的“敌对势力”。任何关于中国现状的批评性言论,都被视为是一种充满恶毒用心的颠覆之举。一旦这种逻辑成立,作为一个爱国的中国人,我们所有人,当然都应该更加团结一心,去应对这种外部敌意,而当务之急则是清除内部“不和谐”的“杂音”。

    很遗憾,任何一个问题,一旦被引向了质疑动机的阴谋论语境中,就很难再展开任何有实际意义的讨论。因此,《环球时报》越受欢迎,国人对社会和世界的认知能力就越被扭曲。

就我个人的观察而言,阴谋论实际上是头脑简单而又自认为头脑不简单的人拒绝承认自己头脑简单的绝好的鸦片。因此,在大量错综复杂的矛盾纠结在一起的社会快速转型阶段,阴谋论很容易大行其道,原因在于许多人的辨析能力跟不上转型社会的复杂程度。

    其实,对付《环球时报》的这种动辄“扣帽子”、“打棍子”的新大批判文风,我只需要说一句话,就可以把它的所有话锋都引向它自己:《环球时报》那么急于堵住批评者的嘴,打压不同意见,骨子里是想要蒙蔽党和政府,让决策层听不到来自百姓的真实呼声,终日沉醉在一片歌舞升平的表象之中……

这是典型的《环球时报》式的辩论术,我们完全能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只是我永远也不会采用这样的方式去讨论问题,因为那不是正派人所为。

写于201648日,发表于201649日“冰川思想库”微信公号;见网标题:在《环球时报》眼里,世界是一片互相残杀的黑暗森林;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xNTIzODc2NA==&mid=403496369&idx=1&sn=20898302761aaae6eb9f735a32197833&scene=1&srcid=0409z01u5cnYdSqM9zkOmA4O#wechat_redirect

 

“冰川思想库”是我与几位同行朋友一起做的一个微信公号,下面是它的二维码,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关注。

 胡锡进的诡辩术其实不值一驳

话题:



0

推荐

陈季冰

陈季冰

492篇文章 7年前更新

1967年12月生于上海,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曾任上海经济报副总编辑、东方早报副主编,现就职于上海商报社。著有从近现代历史出发探讨“中国崛起”问题的通俗学术著作《下一站:中国》。本博客内所有文章(除特别注明外)版权均为陈季冰所有,欢迎浏览,如欲转载,请事先与本人取得联系。 chjb@vip.sina.com。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号:冰川思想库,ID:bingchuansxk。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