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月19和20两日,全国数以万计的学子分别在几十个城市参加了被形象地称为“华约”和“北约”的自主招生联考。     准确地说,所谓“华约”,是指由清华、人大、上海交大、中科大、西安交大、南大、浙大等全国7所高校合作进行的“高水平大学自主选拔学业能力测试”(简称AAA测试),它成立于2009年,是全国最早的一个联合招生联盟;而“北约”,则是指由北大、北航、北师大、南开、厦大、港大等13所高校组成的“中国综合性大学自主选拔录取联合考试”,最初成立于去年11月下旬,后几经扩容;除了上述两大联盟,还有同济、北京理工、东南大学、哈工大、华南理工、大学等8所高校抱团成立的被网友戏称为“同盟”的招考联盟,它是迫于“华约”与“北约”的巨大竞争压力应运而生的,按计划,它的2011年联考将于本周末(26日)上演。

鉴于这三大联盟所属院校显而易见的不同特点和优势,它们的联合自主招生考试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甚至在指导思想上,都有很大的区别。例如,今年的“华约”联考在事先就宣称,本次测试成绩公布后,考生拿到手中的不再是每个科目的分数和总成绩,而是一份翔实的成绩分析报告。其重点不是分数,而是对考生各方面能力和知识的评估分析。

自从去年秋天三大“联盟”正式开立门户以后,社会上围绕它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息过,而且正反两方都不乏重量级人物。

支持联合招考的人——如著名的袁伟时、葛剑雄教授——大多认为,对新生事物应以宽容为怀,况且它毕竟好于铁板一块的全国统一考试。他们中的少数人还暗地里冀望,有朝一日中国的“华约”、“北约”和“同盟”能够逐渐成为像美国“常春藤高校联盟”那样的美谈。不过,“常春藤高校联盟”其实不过是个有一些制度性机制的交流沟通平台,它内部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合作。

质疑它的观点则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指责联考学校“集团化操作、搞生源垄断,是生源的新圈地运动”;二是认为它已经完全异化成另一场“小高考”。去年底,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和复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两位教授就曾撰文或接受采访,公开抨击这种“联盟”。甚至新华社都发表长文,质问“联考”是给了考生更多的选择机会,还是增加了负担?是资源共享的良性互动,还是争抢生源的恶性竞争?

若从为什么要推行自主招生的大道理去评判,上述招考联盟显然与其初衷背道而驰。因为自主招生原本就是希望通过调整“考试”这根指挥棒来颠覆应试教育,改变死记硬背的教育模式,培养和选拔真正有创造力的人才。然而,演化到如今这样大规模的“联考”,岂非又重新回到传统高考的老路上去了?

但若从考生和学校为自主招生投入的精力和资源这一层面的小道理来看,联考也不是一点没有合理性的,这毕竟是一种提高效率的折中办法。明眼人一目了然,组织和参加联考的唯一目的其实仅仅是“招生共享”。比如说,“华约”的7个学校不必劳命伤财地各自搞一个自主招生考试;而一个有志于理工科的考生,参加一个“华约”,就代替了分别参加7所大学的自主招考。

我觉得,这个问题的真正症结,恐怕并不在大学们该不该结成联盟,而在于搞清楚“考试”与“录用”(或“选拔”)之间的关系。按我个人的看法,考试,应当是对某个人在一段时间以来的某项学习(训练)达到了何种程度的检验,它是对过去的总结。对考试通过者,应当颁发相应的证明(如毕业证书)以示其合格。而招生(录用或选拔)的行为,则是面向未来的,它应当关注的首要问题是某个人展示出来的能力是否胜任其未来的任务?考试的成绩可以作为招生的重要参考指标(美国大学的招生就是这样),但假如它变成唯一指标的话(多少分以上就能进什么学校、什么院系),那么必将导致应试教育,并不会因为“华约”、“北约”和“同盟”联考的内容多么丰富多彩而有所改变。

前段时间网络上盛传的所谓“复旦千分试题攻略”,揭示的就是这个简单道理。同样,几个月前国家教育部门调整高考加分项目,首先拿近年来舆论千夫所指的“奥数”开刀。但它没有搞清楚的真问题是:“奥数”本身其实并不是造成死读书或增加学生负担的罪魁。只要被当作高考加分的标准化工具,别说“奥数”,就是现在看起来有利于学生减负及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体育运动课或助人为乐做好事都一样会异化成负担和死记硬背。我自己当年是学理科的,但我从小到大一直喜好文史,高三毕业班那年仍然读了很多文学和历史书,我觉得它们给我带来的只有乐趣,毫无负担,原因就在于我读它们不是为了考试加分。

这就好比近年来老百姓痛恨的“GDP崇拜”一样,其实“GDP”本身并不会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暴力拆迁……在西方国家,它不过是政府和学者用以预测和评估经济运行状况、并在制定政策时加以参考的一个“科学”数据而已。但到了中国,GDP被当成了考核一方官员的政绩的最重要的标准,于是它就露出了本来并不具备的狰狞面目。只要官员考核的方式没有改变(由上级而不是本地区选民),就算拿掉了GDP,换上诸如“生态环保”甚至“幸福指数”之类,它们同样会褪去美丽的光环,蜕变成使人“不幸”的罄竹难书的祸害。不久前河南林州在零下十几度停止供暖,不就是为了完成节能减排的美好指标吗?

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招生,根本不应该有任何考试及标准答案,遑论几所、十几所大学的联考!如同真正公正合理的官员考核根本不应该有什么具体的数据指标而应完全取决于选民的主观满意度(选票)一样,招什么样的学生,应该是各个大学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主观地、自由地决定的,所有的考试成绩,至多只能作为一个参考罢了。甚至,即便北京大学今年认为它的学生应该会自己做饭而明年又认为学生不必会做饭、认为学生A应该会做饭而学生B没有必要会自己做饭,我都不会觉得这有什么不妥的。然而,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00多年科举取士传统、当下又处处特权横行的失范的社会里,没有外在的、客观的统一标准的招生(选拔),能让几个老百姓信得过呢?应试教育也许的确害人不浅,但它至少拥有最过硬的公正性。除了白纸黑字的分数,我们还能相信什么呢?

这就是我们面临的根本困境,我不知道解决之道在哪里,但能够确信的是,就像中国的其他改革一样,高校招生走回头路是没有出路的。

写于2011年2月20日,部分发表于2011年2月21日《青年时报》,见报标题:自主招生何以变成了小高考,链接:http://www.qnsb.com/fzepaper/site1/qnsb/html/2011-02/21/content_302092.htm;部分发表于2011年2月24日《南方都市报》,链接:http://gcontent.oeeee.com/2/ae/2aec405d4b595923/Blog/353/8cb7bb.html?t=1298512827

话题:



0

推荐

陈季冰

陈季冰

492篇文章 7年前更新

1967年12月生于上海,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曾任上海经济报副总编辑、东方早报副主编,现就职于上海商报社。著有从近现代历史出发探讨“中国崛起”问题的通俗学术著作《下一站:中国》。本博客内所有文章(除特别注明外)版权均为陈季冰所有,欢迎浏览,如欲转载,请事先与本人取得联系。 chjb@vip.sina.com。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号:冰川思想库,ID:bingchuansxk。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