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中国人民银行不出所料地于周日(17日)宣布,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今年内第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今年以来其频率为每月一次,此次上调后已达到20.5%的历史高位。

市场对此早有准备。上周五国家统计局(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9.7%,虽较2010年第四季度的9.8%略有下降,但仍高于大多数经济学家的预期;同时,3月份CPI同比上涨5.4%,不仅在2月份4.9%的基础上继续大幅提高,还达到了32个月来的最高水平;尤其令人不安的是,去年12月至今,食品价格逐月攀升,3月份同比上涨了11.7%;此外,尽管过去一个月里央行多次上调准备金率和基准利率,3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仍接近6800亿元,多于2月份的5360亿元人民币……

上述数据均显示,尽管政府采取了几年来最严厉的紧缩措施,但经济似乎并无放缓的迹象。可以想见,如果没有发改委千手观音式的东遮西拦、又是约谈又是检查,CPI可能还会更高。在这种情况下,上周三(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强调,要千方百计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也再次重申了政府抗击通胀的决心。他在上月还曾表示,政府今年的首要任务是抑制物价的持续上涨。

正在参加博鳌亚洲论坛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上周六(16日)接受媒体提问时说,他认为中国的CPI总体上偏高,高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控制目标,因此要采取多种方式加以克服,其中之一便是消除通胀走高的货币因素。他公开表示,“适当收紧”的货币政策还将持续一段时间。谈到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收紧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时,他指出,存款准备金率没有绝对的上限,条件如果变化,界限就会变化,目前国际社会也没有一个固定的界限。

基于这一系列信息,许多分析人士事前就已经预测到了上周末的这次上调存准率。现在的问题是:还会不会有下一次加息?如果有的话将在什么时候?

虽然不少机构在3月底4月初就已经预言加息窗口可能随之开启,但4月6日清明小长假最后一天的那次加息仍然比我本人的预计略微提前了一点。根据中国央行的一贯行事风格,我原来估计今年的第二次加息应当发生在复活节(也就是4月24日)这个周末。复活节是西方国家一年中仅次于圣诞节的重要节日,一般都有比较长的假期和休市。我们知道,中国央行的上两次加息决定分别是在去年圣诞节和今年春节长假期间宣布的。

央行那一次的果断加息印证了分析机构对3月份CPI涨幅“破五”的正确前瞻和担忧,尤其是当时刚公布的3月份中国PMI(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53.4%,比2月上升1.2%,是自去年12月以来首度上涨。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先行指数,从国际标准看,数值在50%以上表示经济总体扩张,而中国已经连续25个月位于这一界限之上。

 眼下比较一致的判断是:今年全年中国的通胀走势将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预计CPI将于年中在6%左右见顶,然后于下半年逐步下行,整个二季度可能在5%左右,而全年通胀率将维持在4.5%左右,仍处于可控范围。

鉴于这种判断,绝大多数机构认为,中国央行今年还将升息一到二次,将一年期存款利率调高25至50个基点,同时进一步提高存准率二至三次,使之达到22%左右的峰值。当然,亦有少数机构(如星展银行)认为,年内应该升息三次,或加大一次性升息的幅度,将一年期存款利率调高75个基点(至4%)。但即便如此,仍远不能达到人民银行货币委员会前委员夏斌等人提出的应当尽早结束负利率的要求。

不管怎么说,今年内再次加息至少一次应该是板上钉钉的事,而且我认为它发生上半年的可能性非常大,或许就在五一小长假期间。而五月份里再上调一次存款准备金率,则更是可以肯定的。

不过,从周小川在博鳌的公开表态来看,央行对于加息似乎仍然持相当谨慎的态度。周小川说他不太认同加息通道的说法。因为当前国际上流动性较为充裕,利率政策用得过多,不断加息的负作用也会较大,容易引发海外热钱涌入套利。但这又何尝不能被理解为是央行为了减少市场波动而使用的一种障眼法呢?3月下旬,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曾在香港说:“相对全球的利率水平,我个人认为中国目前的利率‘很舒服’。太高了会吸引热钱”。但话音未落,到4月6日,加息便骤然而至。

总的来说,去年下半年以来的货币政策基本都是在替2008年为应对金融海啸而推出的一揽子扩张性经济刺激政策留下的严重后遗症擦屁股。但在当前,包括油价和大宗商品价格的高企、粮食价格的节节攀升,以及美国等发达国家采取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的全球热钱等因素,又为中国政府抗击国内通胀增添了新的难度。要想打赢这一场艰巨的战役,仅靠货币政策是不够的。解铃还需系铃人,下一步需要通过财政紧缩来给予更有效的配合。(作者系本报评论版主编)

写于2011年4月17日晚,发表于2011年4月18日《上海商报》。链接:http://www.shbiz.com.cn/cms.php?prog=show&tid=166021&csort=1。后发表于2011年4月20日《中国经济时报》专栏,链接:http://www.cet.com.cn/20110420/b2.htmhttp://www.jjxww.com/html/show.aspx?id=199396&cid=33。 

话题:



0

推荐

陈季冰

陈季冰

492篇文章 7年前更新

1967年12月生于上海,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曾任上海经济报副总编辑、东方早报副主编,现就职于上海商报社。著有从近现代历史出发探讨“中国崛起”问题的通俗学术著作《下一站:中国》。本博客内所有文章(除特别注明外)版权均为陈季冰所有,欢迎浏览,如欲转载,请事先与本人取得联系。 chjb@vip.sina.com。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号:冰川思想库,ID:bingchuansxk。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