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对于中国乃至全球市场以及财经人士而言,本周是极为重要的一周,2012年3月份和第一季度中国的各项宏观经济数据已经和将要在本周内密集公布。它们既是对前一阶段经济运行的总结,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下阶段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

    4月9日国家统计局首先公布的3月CPI(基准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3.6%,该数据虽然远低于1月份4.5%的涨幅,也不及今年第一季度3.8%的的涨幅,但却不仅比2月份 3.2%的数字大幅反弹(2月份的涨幅之所以较低,是因为今年农历新年来得格外早所产生的扭曲效应),也高于市场普遍预期的3.4%左右。这主要是受到了恶劣天气引起的食品供应紧张以及政府上调成品油价格的推动,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7.5%,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8%。而若进一步细究则会发现,以“向钱葱”为代表的蔬菜价格大幅上涨,显然是导致3月物价压力反弹的最重要的短期因素。聊以自慰的是,它尚未低于政府设定的全年4%的通胀控制目标。

    3月CPI数据释放出一个明白无误的信号:尽管去年以来持续困扰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通货膨胀势头看似已得到基本控制,但其基础是非常不牢固的,只要政策稍有放松,就有迅速回调的可能性。这也意味着决策者在放松货币政策以刺激正在放缓的经济继续增长时,手中所掌握的回旋空间正在进一步缩小。

    本轮货币政策周期由紧缩转向逐步放松的政策拐点出现在去年底。中国去年上半年为抑制通胀曾连续六次上调存准率,并连续两次加息,但由于担忧会在欧债危机影响出口之际阻碍经济增长,当局在下半年一直没有出台进一步的货币紧缩措施。今年2月24日,央行再度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为年内首次。眼下市场一般估计,3月的CPI数据使央行在短期内大幅度放松货币政策的前景变得渺茫,货币政策仍将倾向于谨慎。这种判断直接导致了4月9日当天股市的大跌。

    因此,周五将要公布的一季度GDP(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就格外引发万众瞩目。上月召开的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主动调低了今年的GDP目标增长率,以期为经济结构调整预留一定的空间,各地政府也不再喊“保增长”之类的口号。但说到底基本的增长还是要保的,若数据明显低于决策者预估,宏观经济领域体现出愈加明显的疲软迹象,则有可能迫使央行下调目前仍处于历史高位的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通过向银行系统注入更多资金来刺激经济。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在上周举行的博鳌论坛上曾透露,一季度中国GDP增长约8.4%,低于去年第四季度的8.9%。若最终公布的结果与张晓强的口头披露一致,则说明经济的减速仍在控制之中,市场暂时无需过于悲观。

    温家宝总理曾经说,今年是最困难也最有希望的一年。已经展开的二季度经济走势也许就将会体现出这一点来,而宏观政策的应对则需要拿捏得非常准确精到。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以下三句互为关联的话:第一,增长进入下降通道已经牢固确立;第二,通胀转入下行通道基本确立,但并不牢固;第三,货币政策手段尚未穷尽,但所剩有限。

    好消息是,按照比较乐观的估计,随着天气转暖,鲜菜价格逐步回落和肉类供应趋于稳定,CPI同比涨幅将在今年二季度逐步回落至2.9%-3.5%区间;到6月份,则会由于翘尾因素的影响而进一步大幅下降至2-2.5%之间。

    期间,随着价格压力的减轻,一些长期被压制的涨价因素会重新体现,如能源资源要素价格改革会可能加速推进,垄断了中国食用油市场的企业也会借机脱离管制采取提价行为;此外,海外市场以原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国内CPI也会带来一定冲击。不过从中期看,受翘尾因素加季节因素驱动,CPI涨幅的年中低点应仍能降到3%附近。更为根本的是,货币供应量增幅已经从2009年末29%的高位降至如今13%的水平,3月PPI (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下降也意味着上游通胀压力有限,这些都预示着通货膨胀率进一步上升的动能并不强。

    综合起来看,二季度若CPI真的能够回落到3%上下这一相对“舒适”的区域,而GDP增速进一步下滑,货币当局应当会有一次存准率下调,但降息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财政当局也可能在外贸、税收等领域出台更积极的政策。不过,宏观经济政策的主导思想仍将是审慎和基本中性的,用一句来自市场的话来说,就是“多看少动”。

    我在本文最后还要特别说一句,眼下许多评论人士一讲到经济形势就大谈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中国的经济结构的确存在严重失衡、经济体制也弊端重重,我本人也是一个坚决主张改革的自由市场论者。然而,结构(或体制性)问题与总量(或宏观性)问题却完全不是一回事情。打个最简单的比方:结构问题类似于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是否健康(早睡早起、勤于锻炼还是抽烟酗酒、熬夜无规律?),总量问题类似于一个人现在患有的某种特定疾病(是轻微高血压还是严重糖尿病?)。

    在我看来,要求用改革手段解决宏观问题,就相当于主张以早睡早起、勤于锻炼、戒烟戒酒……来治疗严重糖尿病。应当承认,这些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缓解糖尿病症状乃至辅助治疗都是有重大好处的(很可能之所以一个人会得糖尿病,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正是罪魁祸首),但当一个病人的血糖指标已经高到危险程度时,不给他吃药打针,而一味地拉他去跑步游泳,恐怕对他的身体只能是有害无益的。

    因此,哪怕我们是再热心的改革派,经济上的宏观(或总量)问题,只能用宏观手段(也就是货币和财政政策)来解决。当然,前提是我们要区分清楚何为总量问题、何为结构问题。

    写于2012年4月11日,发表于2012年4月12日《时代周报》。见报标题:通胀转入下行通道,但不牢固;链接:http://time-weekly.com/story/2012-04-12/123490.html

 

话题:



0

推荐

陈季冰

陈季冰

492篇文章 7年前更新

1967年12月生于上海,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曾任上海经济报副总编辑、东方早报副主编,现就职于上海商报社。著有从近现代历史出发探讨“中国崛起”问题的通俗学术著作《下一站:中国》。本博客内所有文章(除特别注明外)版权均为陈季冰所有,欢迎浏览,如欲转载,请事先与本人取得联系。 chjb@vip.sina.com。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号:冰川思想库,ID:bingchuansxk。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