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在选战中身陷明显劣势的法国总统萨科齐近日推出的竞选影片中,使用了他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合影照片,这令其对手奥朗德的竞选团队大为不满。他们认为,萨科齐这么做是为了误导法国选民,向他们暗示,在法国人气颇高的奥巴马在法国大选中站在萨科齐一边。

迫于社会党候选人奥朗德支持者的压力,美国驻法大使馆随即发布声明:美国政府没有特定支持(法国)某位候选人。但孤注一掷的萨科齐已经顾不得这些外交上的规矩,他依然在其竞选报告的首页上宣称,“大部分外国领导人”都“敬重并支持”自己,还公开列出了奥巴马、英国首相卡梅伦以及德国总理默克尔的名字。

    其实,萨科齐的说法虽然有明显的夸张成分,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自吹自擂。与他在法国国内选民中低迷的支持度恰好相反,在与奥朗德的对决中,萨科齐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支持。事实上,围绕这次法国总统大选,国际上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政治一体化”迹象。我认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赖不断加深,它很可能成为未来日益主导全球政治的重要趋势。

    本文所谓“政治一体化”,是指一国内部的政治竞争受到别国政治势力的高度关注乃至公开介入或干预。类似的情况历史上并非未曾发生过,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期间,地球上几乎所有国家都曾经结成过两大尖锐斗争的军事政治阵营。不过,与冷战时代截然不同的是,新型的“政治一体化”并非不同国家之间的“结盟”,而是不同国家内部不同政治力量之间的相互“越界”支持(目前尚未发展到结盟的程度)。在冷战时期,美国会坚定支持西欧国家捍卫自由民主的政治体制,同苏联为首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联盟展开斗争,但美国几乎从不对法国和西德应该由它们国内的哪个党派上台执政发表意见。

    一直到4月22日法国大选第一轮的结果已经出炉以后,德国总理默克尔仍通过其政府发言人公开宣布,她将继续支持萨科齐连任,虽然她本人不打算在5月6日第二轮决选前亲自赴法国为后者拉票造势。我不知道在视主权为上帝的不少民族自尊心超强的中国人眼里,默克尔的这种表态是不是属于“明目张胆地干涉法国内政”。用英国《金融时报》一篇专栏文章的话来说,“默克尔领导的基督教民主联盟目前处于竞选模式,看起来像是在备战德国国内的一场州选举。”这种做法在剪不断理还乱的德法两国关系史上绝无仅有,但默克尔自己却认为这是顺理成章的。

美国总统奥巴马不像默克尔这般“明目张胆”,但他不仅同意在法国大选正酣之时转播4月12日他与萨科齐的电视会议,还在这次电视会议上对这位法国在任总统在选举战场上进行的“艰苦战斗”表示“钦佩”。这自然被外界解读为他对萨科齐的力挺,奥巴马甚至也因此受到了美法两国一些媒体的尖锐批评。

很明显,是全球金融危机、尤其是愈演愈烈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催化了这种新型的全球“政治一体化”。

奥朗德因其在竞选宣传中频繁发表的反金融资本家的激烈言论而遭遇了普遍由右翼保守派执政的欧洲盟国——尤其是德国和英国——当局的强烈反感。但更令人欧洲领导人不安的是奥朗德誓言要就欧盟25国领导人已经签署的财政纪律协议进行重新谈判,要求添加金融交易税及共同债券等条款,而那份“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协议是德国支持对欧元区国家纾困的前提条件。奥朗德的主旨是将经济成长放在更为优先的地位,并让欧洲央行发挥更大的作用。他对当前德国在形塑欧元区问题上已经取得的主导地位甚为不满,希望明年与德国缔结新的双边条约来重塑法德联盟,让主导欧洲的两国关系“更加平等”。他甚至还利用法国民众长期以来针对德国的特殊心理攻击萨科齐“向德国投降”,其顾问对媒体称,“德国模式”并非样样都好,都适合法国。

    这当然引起了德国方面的严重关切,也是默克尔试图利用法国民众对她的尊重公开和直接地影响其邻国总统大选的最直接原因。几年来默克尔和萨科齐一直被称为欧洲“奇怪的一对”,尽管性格和行事风格迥异,但在面对欧元区危机上,两人的观点十分趋同,因而被并称为“默科齐(Merkozy)”。他们轮流发挥带头作用,但倡导明显是德国观点。除此之外,2012年的法国大选还被认为将有力地冲击并改写整个欧洲的政治版图,法国左翼历史性的胜利是否将引发某种“多米诺效应”?特别是,它有没有可能直接影响到2013年的德国大选。

德国《明镜》周刊今年3月份报道说,默克尔与英国、西班牙和意大利领导人达成口头协议,不在法国总统大选期间会见社会党候选人奥朗德。原因当然正是奥朗德主张在其当选后就欧元区财政条约进行重新谈判,此举“惹怒”了这几个国家的领导人。虽然德国政府稍后断然否认了这一消息,但奥朗德在欧洲大国中受到的冷遇乃至排挤,是显而易见的。在若泽·曼努埃尔·巴罗佐、赫尔曼·范龙佩、安格拉·默克尔、甚至还有大卫·卡梅伦这些欧洲的决策者看来,萨科齐也许不是一个好的领导人,但如果他能继续执掌这个欧洲第一大国,那么欧洲至少可以在已经通过两年艰苦谈判达成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危机的解决,而不至于推倒重来,甚至分崩离析。这种隐患,甚至连意识形态上同属于左翼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也许都强烈地感受到了,他不希望有可能紧随“奥朗德总统而来的的国际金融动荡影响自己今年秋天的选战。

奥朗德本人以及法国社会党对此则不仅不以为意,反而试图将其转化能够激发民众情绪的为竞选资源。他在回应此消息时说:“我们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伟大的国家,不会听命于友邦领导人。”

其实,奥朗德自己同样也不乏来自“友邦同志”的有力声援。3月上旬,德国社会民主党公开表态支持奥朗德,称他们将设法协调政策立场,以与奥朗德保持一致。在德国左翼人士看来,已经签署的财政协议与其说是一个“法德协议”,还不如说是一份右翼人士的宣言。设想一下,如果奥朗德当选法国总统,同时社民党主席西格马尔•加布里尔在明年成为新任德国总理,欧元区危机政治的局面将与默克尔和萨科齐两人都成功连任的情形完全不同。

作为欧盟的支柱,法德“两架马车”之间的关系在过去更多地由两国领导人的私人关系决定,由于这些领导人通常来自不同的政治派别,因而具有很强的偶然性。但“欧元危机”改变了这一切,法德关系变得更加党派政治化,这是因为重大决策从国家层面转向了共同货币区域。那么,这是不是预示着更大范围的泛欧党派政治正在拉开序幕?例如,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第二国际”(与“共产国际”相对应的左翼社会民主主义超国家政党组织)未来会不会在欧洲部再度重生?

    写于2012年5月6日,发表于2012年5月8日《南方都市报》专栏,略有删节。见报标题:“全球化”的法国大选;链接:http://gcontent.oeeee.com/2/ae/2aec405d4b595923/Blog/aa9/30bc33.html

话题:



0

推荐

陈季冰

陈季冰

492篇文章 7年前更新

1967年12月生于上海,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曾任上海经济报副总编辑、东方早报副主编,现就职于上海商报社。著有从近现代历史出发探讨“中国崛起”问题的通俗学术著作《下一站:中国》。本博客内所有文章(除特别注明外)版权均为陈季冰所有,欢迎浏览,如欲转载,请事先与本人取得联系。 chjb@vip.sina.com。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号:冰川思想库,ID:bingchuansxk。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