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续上篇)

    更为令人不安是新一代港人在国家认同方面的尴尬趋势。香港大学于2011年底对本港居民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认为自己是“香港人”的受访者比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的受访者多出一倍多。调查还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香港人对内地的认同感却从“九七回归”后最初几年的高峰值反而减弱了。

其实,这项最调查只是证实了此前和此后一连串相互虽无关联、但本质上相似的事例所展示出来的民意大趋势:港人对内地人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大。如果说年初意大利奢侈品牌D&G 门店外爆发的抗议“歧视港币、偏爱人民币”事件仅仅是一个序幕的话,那么,由内地知名左派和民族主义鼓吹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挑起的一场“狗”与“蝗虫”的口水战,则将这种普通港人市民对大陆的怨忿情绪展露无余。

事发于年前,一位大陆小女孩在香港地铁里吃东西并不慎将食物掉在车厢地板上,遭到邻近的港人乘客以粤语严厉斥责,其母随后与车厢内的港人发生了一场关于“普通话”。的激烈言语冲突。素来不惮以话语施暴的孔庆东稍后在接受大陆视频网站采访时公然辱骂港人是“殖民主义者的走狗”,数日后,一些港人联合在香港发行量最大的《苹果日报》上刊登广告,讽刺蜂拥赴港的大陆客是“蝗虫”。这一时间点燃了陆港两地极端思维人士间怒火中烧的大骂战,甚至还连带引发大陆内部不同省份人士之间加入“团战”。

有意思的是,事实上,最近的调查显示,普通话已经取代英语,成为香港人的第二通行语。48%的香港居民会说普通话,而会说英语者的比例为46%。自从2001年人口普查以来,说英语者的比例稍有上升,但是普通话的普及却更为迅速:在10年前,人口中会说普通话者的比例仅稍高于三分之一。

    说起来,港人对陆客最直接的不满是“双非”孕妇赴港生产问题。所谓“双非”孕妇,是指待产儿父母双方均非香港特区居民。香港近年“双非”婴儿的数字急速攀升,已从2001年的620个上升至2011年的近3.6万个。而这些大陆夫妇之所以花费高昂成本去香港生孩子,目的一目了然:是为了让孩子自动获得一个香港居民身份。但这必然要挤占香港本地原本就十分稀缺紧张的公共医疗和教育资源。去年以来,香港政府已开始通过逐步减少直至取消公立医院接纳非本地孕妇分娩配额和打击“黑中介”、“黑月嫂”等手段在限制内地“双非”孕妇赴港生产。

我们最近看到,候任特首梁振英还未上任就已经开始摆出积极的姿态应对这一的令人头疼的问题。4月16日,突然主动向媒体强硬表态:应叫停明年私立医院接收“双非”孕妇的配额,“在未能充分全面了解双非孕妇在香港产子对香港的医疗、母婴健康、教育等等的社会服务所造成的影响之前,2013年私立医院接收双非孕妇产子的名额应该暂停,亦即是说名额是零。”他还称,“双非”孕妇来港产子并不是发展医疗产业的正途,也不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正途。对于这个问题的法律障碍,梁振英表示,释法是一种途径,但亦可用其他法律手段解决。

侯任特首的表态在短短几天后就得到了现任政府的积极响应,4月25日,香港食物及卫生局局长周一岳宣布,当地私立医院明年将停止接收为使即将出世的宝宝获得香港居留权而赴港产子的内地产妇。香港立法会代表卫生服务界的议员李国麟解释说,香港现政府是在做一些准备,使其在政策上与将在7月1日就任的梁振英政府一致。

另一根显眼的导火索依然来自楼市,因为近年来香港楼价疯狂上涨的很大一部分原因,被认为是来自边境北边一侧的强大购买力。一方面,随着内地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加上近期以“限购令”为代表的对楼市的严格调控,使得相当一部分投资热钱通过各种渠道流入香港。另一方面,2005年汇改以后,人民币持续升值,其相比于实行联系汇率(与美元固定挂钩)的港币已升值超过20%,这又是陆资投入相对而言比较熟悉的香港资产的充分理由。美联物业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内地人对香港住宅房地产的投资达623亿港币,相当于住宅总销售额的20%。这比2010年的10.8%增加了近一倍,预计今年这一比例将提高至25%。

此外,蜂拥而至的大陆游客和新移民不仅推升了香港的通货膨胀,亦被认为降低了香港社会的整体文明水准,更因为文化观念的不同而时常与本地人发生抵牾……所以这些都在一点点累积香港社会中对大陆的不满情绪。你或许可将此归咎於港人对近年来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失衡的“弱者”心态。以往,香港人不屑内地人,担心贫穷的大陆人会拖垮香港;而如今一掷千金的内地豪客却潮水般涌入香港,反衬出港人的寒酸,这令后者更加气恼和厌恶。

    香港人更加深层的担忧是,在“大陆模式”——表现为来自北京的权力和资本——的侵蚀之下,以往人们珍视的有别于中国内地其他地方的独特的“香港身份”和“香港价值”(自由和法治)是否会弱化、甚至流失?虽然香港的法治仍然独立、自由仍然有保障,但回归以后其经济对内地的病态依赖仍不免使本地的民间反对者担心,这有朝一日是否将带来香港政治乃至文化的“大陆化”,最终使香港成为一个普通的内地城市。

自2006年开始,保卫香港历史建筑——如喜帖街、天星码头、皇后码头、凤园等——的社会运动层出不穷,媒体将之定义为“保育运动”,这是一种集体回忆的情绪性行动。“彰显了在无可挽回的香港大陆化趋势下,香港人对“只是另一个大陆城市”的模糊身份认同与焦虑。”

就在今年4月30日,香港政府宣布将暂缓引入强制性“国家教育”课程,有人批评这些课程是用中国爱国主义为小孩子“洗脑”。特区教育局局长孙明扬说,他会遵循一个委员会的建议,将课程延至2015年再引入而不是按此前计划的今年,让学校有更多时间准备。香港教育专业人员协会去年呼吁政府阻止这一提议的通过。他们称这是内地的“政治干预”。按计划,学生一年将接受约50小时的课程,主要是帮助个人建立国家和谐、身份认同和团结精神。

但在另一方面,所有有理智的港人都明白,香港离不开大陆,香港的未来尤其有赖于内地。数据显示,香港去年的零售额有大约40%来自于内地人,也就是说,内地消费支撑着香港约12.5万个零售业就业岗位。如果把酒店、餐馆和批发部门的相关就业包括在内,这个数字接近25万。此外,香港是世界上人口出生率最低的地区之一,因而不仅需要大陆的优秀成年人才,也需要大陆的新生儿。(待续)

话题:



0

推荐

陈季冰

陈季冰

492篇文章 7年前更新

1967年12月生于上海,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曾任上海经济报副总编辑、东方早报副主编,现就职于上海商报社。著有从近现代历史出发探讨“中国崛起”问题的通俗学术著作《下一站:中国》。本博客内所有文章(除特别注明外)版权均为陈季冰所有,欢迎浏览,如欲转载,请事先与本人取得联系。 chjb@vip.sina.com。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号:冰川思想库,ID:bingchuansxk。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