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几乎所有奥运会主办国政府都会吹嘘奥运赛事将为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回报,英国政府也不例外。戴维·卡梅伦首相承诺,要将这届伦敦奥运会转化为“英国的金币”。

如同先前举办过的绝大多数奥运会一样,伦敦也无法通过门票、赞助及特许经营等实现直接盈利,英国体育和奥运部长休•罗伯森对此毫不讳言。过去7年以来,英国为筹办奥运会共花去了93亿英镑,据说这笔投资将在赛事举办期间为英国增加10亿英镑的旅游及其他直接收入。不过按卡梅伦的说法,这样一届“杰出的奥运会”在未来4年内将英国带来相当于130亿英镑的经济刺激,“它的全部花费都会慢慢赚回来”。

然而,绝大多数的机构和经济学家却认为,这场体育盛会也许的确能够给英国(特别是伦敦这座举办城市)的经济带来短暂的提振刺激,但指望它给步履蹒跚的英国经济带来重大的、长期的实质性利好,甚至将它从二次衰退中解救出来,显然是不现实的。

一般预测,这场家门口的奥运会给失业率高涨的英国——目前的情况是五分之一的年轻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提供了1万多个宝贵的就业岗位。但即使卡梅伦的承诺全部兑现,130亿英镑的经济效益仍只相当于英国GDP的0.8%,平均到每年则只有区区0.2%。所以就连英国央行近期在分析经济前景时也只认为,伦敦奥运会将对英国第三季度经济有“略微的”积极影响。而根据另一些研究者的看法,大型体育赛事组织者往往会高估收益而低估成本,因为这些组织者对于机会成本的预测极其不准。

由于伦敦奥运会举办于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时期,所以它是非常精打细算的。但即便如此,英国政府的奥运会预算也已经比初期预估的24亿英镑上涨了三倍。总共93亿英镑开支中包含了31亿英镑设施建设费、17亿英镑道路等基建费和6亿英镑维护治安费等。而据天空电视台体育频道调查,如果算上公交设施的升级成本,本届奥运会的开支将进一步增至240亿英镑。

不过预算膨胀不是新鲜事,有学者总结发现,过去半个世纪以来举办的奥运会,没有一届的最终开支不是大大超过申奥预算的——除去通胀因素平均扩大179%,最令人咋舌的是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奥运会,最终的预算比最初高出了8倍!伦敦的超支低于平均水平。

如果与中国国家审计署2009年公布的北京奥运的建设费用194.9亿元人民币的数字相比,伦敦奥运会堪称“史上最贵”。但若仅算伦敦的场馆建设则预算只有10.51亿英镑。在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期中,成本问题实在太敏感了,因而杜绝浪费成为本届奥运会筹备运营过程中的关键词。伦敦奥组委官员称,伦敦在申奥时就认真分析了其他主办城市所犯下的错误,它们导致奥运会结束后留下巨额负债以及场馆荒废。“我们非常仔细地关注什麽是伦敦真正需要的,只在确有必要时,我们才会建设永久场馆。”伦敦此次只新建了5个新的永久性场馆,尽可能地利用原有场馆,而只要是赛事之后看不到太大利用价值的,就只建便于拆除的临时场馆。所有的奥运场馆都有其赛后改造计划,例如,运动员村将变身成民营公寓,而奥林匹克医院则将被改造成托儿所和中小学校园等设施。

现在看来,第30届夏季奥运会将给敦带来的最直接的变化和留下的最丰厚的一笔遗产,可能是焕然一新的伦敦东区。实际上,伦敦奥运会的全部预算中,有一大半花在了改善那里的基础设施上。

斯特拉特福德(Tratford)地处伦敦东部,是伦敦最破败的地区之一,赛事主会场场馆所在的奥林匹克公园就坐落于此。过去数百年来,这片区域深受重工业“毒害”,17世纪主要发展纺织印刷,18世纪建造汽油工厂,19世纪则是火药厂……近两个世纪,它被废料、化学物品、胶水工厂、垃圾填放以及汽车厂等工业污染。伦敦奥组委接手这片土地时,这片300多公顷的地面上,3/4以上的土壤已经遭受汽油、石油以及重金属的重度污染,水道混浊,整个天空视线都被电缆线切割得零散不已。东区也是伦敦经济最落后的地区,往往是移民、少数族裔的聚居地,据说那里居民的平均寿命都要比伦敦整体水平低8年。

东伦敦的重振工作实际从上世纪80年代就已展开。带领伦敦申奥的前伦敦市长利文斯通曾说,申奥的最大动机就是重振东伦敦。眼下,随着崭新的运动场馆、商业街和住宅区的拔地而起,这一片区域已旧貌换新颜。购物中心Westfield Stratford City是奥运会带给东伦敦的第一份经济大礼,它已经带来了8000个工作机会,其中1/4是当地居民。更重要的是,因奥运而得到升级改造的城市基础设施并不会随着奥运圣火的熄灭而退场,它们将继续为整整一代人服务。所以有人说,如果没有奥运会,伦敦东区恐怕需要50年才能达到如今的规模。

但即便如此,仍有批评者不无道理地指出,英国修建翻新伦敦东部地区所花费的数十亿英镑也许的确将在未来产生效益,但倘若把如此巨资投放在其它方面也会产生收益,这就是经济学家们经常谈论的所谓“机会成本”。为奥运会修建的道路或许有用处,但其它工程可能带来更多裨益,而且奥运会基础设施往往比平常的基础设施工程更吃预算。此外,对于英国这样的基础设施已经相对完备的发达国家而言,为一时增加的需求而推进基建投资未必是一种明智举措,它所带来的整体和长期收益也要远低于在发展中国家做相同的投资。

有关奥运会究竟是一场赢家还是输家游戏的争论永远不会有最终的结论,还将延续到4年后的巴西里约热内卢。而在史上最严峻的财政紧缩时期举办的本届伦敦奥运会,围绕这个主题的争论注定更加热烈。

西班牙巴塞罗那为主办1992年的奥运会曾欠下60亿美元的债务,但是奥运会后,城市形象得到大大提升,旅游业也从此繁荣起来。它的成功例子大概是罕见地得到各方共认的,支持了奥运会能够为举办者带来经济利益的观点。然而,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为了申办和举办奥运会,各国政府需要投入不堪重负的巨额资金;而奥运场馆和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往往因为匆忙草率而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最后,预期中的长期效益则是难以测算的。

不过,对年轻的英国首相卡梅伦来说,特别是对保守党内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个性张扬的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来说,一本看起来说服力苍白的经济盈利账或许只是他们用来说服民众的表面文章。如同以前的政治家们一样,他们想通过举办一届“杰出的奥运会”来赚得更多其它的东西。

写于2012年8月8日,发表于2012年8月13日《上海商报》。链接:http://www.shbiz.com.cn/Item/183694.aspx

话题:



0

推荐

陈季冰

陈季冰

492篇文章 7年前更新

1967年12月生于上海,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曾任上海经济报副总编辑、东方早报副主编,现就职于上海商报社。著有从近现代历史出发探讨“中国崛起”问题的通俗学术著作《下一站:中国》。本博客内所有文章(除特别注明外)版权均为陈季冰所有,欢迎浏览,如欲转载,请事先与本人取得联系。 chjb@vip.sina.com。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号:冰川思想库,ID:bingchuansxk。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