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10月5公布的美国失业率最新数据对天前刚刚在首场总统大选电视辩论中铩羽而归的巴拉克·奥巴马总统而言,不啻雪中送炭联邦劳工部的数据显示,经季节性因素调整后,9月份的失业率从8月份的8.1%降至7.8%,为奥巴马总统上任4年来的最低水平,也是4年来首次回落到8%以下。

此前媒体一再提到的一句话是:自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以来,没有一位在任总统能够在8%以上失业率的情况下成功连任。据估计,美国目前有2300万人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

    由于过去78连续两个月的非农就业数据都被向上修正,共和党内立刻有阴谋论者宣称,奥巴马政府为选举而“无耻地操纵”了就业数据。在我这样的局外人看来,这样的无端指控远不止哗众取宠,甚至已经大多了骇人听闻的程度——它几乎等于从整体上质疑美国的民主政治制度已经被败坏。即便是在40年前那场著名的“水门事件”中,当时的共和党总统尼克松也没能做到让整个联邦情报部门完全听命于自己的私利。

事实上,最近两个月以来的不少数据都显示,美国经济已经出现的企稳回暖的迹象。其中最重要的是房屋开工和销售量双双达到两年多来的最高水平,这意味着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探底反弹基本确立。当然,这些都不足以让奥巴马和他的竞选团队欣欣然,美国经济远未走上复苏的光辉大道,任何一丝——特别是政治上的——风吹草动都随时有可能使这种脆弱的复苏夭折。而且,这些数据所带来的好处真正转化为大多数选民的切身感受,可能还要再过一段时间。

 

“你比四年前过得更好吗?”

 

比起四年前,美国人过得更好了吗?

    这是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米特·罗姆尼Willard Mitt Romney8月底在佛罗里达州坦帕举行的共和党大会上获得总统候选人正式提名后向美国选民抛出的一个预料之中的问题。他的回答当然是:“不!”美国人在奥巴马的执政下,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而他的竞选伙伴——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保罗·瑞安(Paul D. Ryan)则在北卡罗来纳州格林维尔的一次集会上尖锐无比地讽刺道:“奥巴马总统可以说得很多,他也会说很多,但是,他不能告诉你们,你们过得更好了。简单地说,比起我们现在的处境,吉米·卡特(Jimmy Carter)年代都显得像是过去的美好时光。”

面对这种咄咄逼人的质问,民主党人当然咽不下这口气。一位左翼专栏作家要求奥巴马的助选大将们不必吞吞吐吐,而应当理直气壮地回答:是!“在奥巴马总统任内,我们结束了伊拉克战争,创造了 450 万新就业岗位,道·琼斯指数翻了一番,汽车业盈利创纪录,本·拉登伏诛。这还不包括医保和金融改革、取消军中同性恋禁令、《公平报酬法》的通过等数百项重大成就。”

与瑞安拿“老实人”卡特开涮的同一天,他的对手、副总统拜登 (Joseph R. Biden Jr.)在底特律的一次工会集会上斩钉截铁地回击:“你们想知道我们是否比过去好?……我有这样一个小小的保险杠贴纸:奥萨玛·本·拉登(Osama Bin Laden)死了,而通用汽车活过来了。”

其实,“你比四年前过得更好吗”这个问题,是罗纳德·里根(Ronald W. Reagan)在1980年总统竞选中提出的。这句话帮助这位20世纪后半叶的杰出政治家击败了在任总统、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吉米·卡特,而当时的失业率是7.5%。随着21012年美国总统大选的日益临近,这个问题也日益笼罩在美国人的心灵上空。

    我觉得,要全面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应当将它进一步区分成三个不同的问题:1,美国的现状比4年前更好还是更糟?2,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现在这种现状?3,照目前趋势,未来将会更好还是更糟?三个问题的要点都是对现状做出准确判断,但一望便知,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可以做到客观的,后两个问题则完全取决于回答者的价值立场。

 

“笨蛋!问题还是在经济!”

 

    无疑,经济内容占据了这个问题的主要部分。

1992年比尔•克林顿(Bill J. Clinton)凭借“笨蛋!问题在经济!”(“It’s the economy, stupid!”)这句简洁有力的口号登上美国总统宝座,20年后,获胜者的口号很可能会变成“笨蛋!问题还是在经济!”民调也显示,62%的登记选民认为经济是这次大选中的首要议题。

    客观地说,美国经济并没有比4年前有明显的改观。首先是失业率居高不下,到今年8月已连续42个月超过8%。用罗姆尼的话来说,奥巴马在创造就业方面的表现“惨不忍睹”。此外,奥巴马上任后多次提高债务上限、不断扩大财政赤字规模,美联储也已连续实施三轮副作用巨大的量化宽松政策(QE),但经济却始终未见大的起色,直到近期也不过是刚刚出现一丝向好的信号而已。因此,多项民调均显示,美国选民最不满意奥巴马的就是他管理经济的能力。

    但在如何看待美国经济现状的原因这个问题上,选民立刻分成了两个争锋相对的两个阵营。奥巴马说,这付烂摊子是他从共和党人那里接手的,需要更多时间来修复;而罗姆尼却说,是奥巴马这个“庸医”自己让事态变得更糟了。

95日于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举行的民主党代表大会上,民主党的头号鼓动家比尔·克林顿在其长篇大论的演说中对奥巴马首个任期中的重要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几乎毫无遗漏的评价。他雄辩地证明了奥巴马的每一项行动都经受住了共和党人提出的测试标准:他让美国人比四年前过得更好,“只是太多人还没感受到。”

克林顿还用自己总统任期时的经济成功来说明奥巴马2009年上任时接过来的一系列问题有多严重。“奥巴马总统接手的经济状况比我那时糟得多。没有一位总统,包括我和我之前所有的总统,能够用区区四年修补他面对的所有残局。”

    在这之后奥巴马大幅提升的民意支持度显示,克林顿的这番演讲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它强化了这样一种认识——虽不如四年前那么扣人心弦,但同样有说服力:在奥巴马(哦,还有本•伯南克)的共同努力下,美国和世界避免了第二次大萧条。

    而用民主党的“两个凡是”派专栏作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Paul R. Krugman的话来说,在奥巴马的任期中,共和党采取的是一种自私自利“焦土策略”:先是阻扰一切有助于提振经济的努力,然后再利用经济的不景气来牟取政治利益。

简言之,若不是奥巴马,形势会更加糟糕得多!

公允地说,考虑到奥巴马接手时美国的失业率就高达7.8%,而且正以每月新增80 万失业人数的速度加剧,股市几近崩盘,包括汽车业在内的许多产业濒临破产……共和党试图把目前经济不景气全部算在奥巴马的账上,显然是没有道理的。盖洛普于今年6月中旬公布的一项民意调查结果显示,超过2/3的美国人认为,应为美国经济的现状负责的是前任共和党小布什总统而非现任奥巴马总统。

 

“你已经当了4你总统!”

 

    于是,问题就变成了:值不值得再给奥巴马4年时间?

    按照奥巴马的说法,虽然“已经留意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但他毕竟已经将经济从令人绝望的灾难中抢救回来,并且迎来了复苏。他恳求美国民众对正在改善的经济状况多一点耐性,并且警告美国民众,不要中途改弦易辙,因为来之不易的这一切很可能会因为共和党的回归而前功尽弃。

但罗姆尼则说,“现在不是他重复承诺的时候,而是就他许下的承诺进行汇报的时候。”你已经当了4你总统!人民已经给了你4年时间!事实证明,实施新点子、迎来新政府的时机已经到来。

就一个旁观者而言,我认为罗姆尼的质问是有充分理由和底气的。大量民意调查显示,虽然美国民众并不认为这场经济危机的罪魁祸首是奥巴马总统和现任民主党政府,但在同时,他们对于奥巴马应对危机的能力亦不认可。民主党人将这一切归咎于共和党的“阻挠”也是毫无道理的,因为人民选举奥巴马当总统,正是希望他展现出超凡的政治能力,带领全国克服分歧走向成功。就算克鲁格曼的话的确是事实,那至少也说明奥巴马总统的政治手腕是非常不高明的。杰出的政治家会从不幻想民意一边倒地支持自己,相反,他们自己引领民意。

    奥巴马与罗姆尼在这次竞选中提出的经济政策,这里限于篇幅不能详细罗列,但两人都提出要创造就业岗位(奥巴马承诺新增100万个制造业岗位,罗姆尼则提出要在任内创造1200万个就业机会)、削减数万亿美元的预算赤字、实现能源自主、赢得贸易成功等等。他们各自方案之间的最大不同,恰好体现了两党意识形态的深刻分歧。简言之,奥巴马的财政平衡计划在着力点放在增加税收上,他提出要向收入超过25万美元的富裕人群征收更高的税;而罗姆尼的经济振兴希望则全部寄托于大幅度削减政府开支(唯有军费开支不减反增,上升到GDP4%)并进一步减税,尤其是要推翻奥巴马和民主党几乎押上了全部政治前途的医改法案。

    奥巴马是现任总统,他的未来规划就是目前正在推行的政策的自然延续,因而相对清晰和容易判断。罗姆尼的经济计划笼统而缺乏细节,以致我们很难对其进行评估,而且这些计划很可能需要好些年才能完全展开。但他允诺的大幅减税与财政平衡两个目标之间看来的确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矛盾。正如克林顿所说,“我是一名来自阿肯色州的乡下孩子,在我的家乡,人们认为22等于4。”要么在罗姆尼看来,只要大幅度降低税率,经济就会迅速增长,“蛋糕”(税基)就会自然而然地膨胀?不然的话,大幅削减社会福利就是唯一的办法。

对上述两个途径上南辕北辙但却都信誓旦旦地宣称能实现相同目标的“大饼”, 美国选民都没有太大的信心。民调显示,认同奥巴马经济计划与认同罗姆尼竞选纲领的选民比例差不多,都只占1/3左右。

共识的阙如意味着,不论罗姆尼和奥巴马两人中谁成为美国下一届总统,等待他们的,除了高达1万亿美元的年赤字和15万亿美元的国家全部债务,还有痛苦和不受欢迎的选择。

谁赢得了这场选举,不仅在116日那天的得票,还取决于选举之后发生的事情。如果在之后的4年里注定一事无成,那么今天赢得了白宫又有多少意义呢?

写于20121011-12日,发表于20121014日《华商报》,略有删节;链接:http://hsb.hsw.cn/2012-10/14/content_8435619.htm

 

话题:



0

推荐

陈季冰

陈季冰

492篇文章 7年前更新

1967年12月生于上海,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曾任上海经济报副总编辑、东方早报副主编,现就职于上海商报社。著有从近现代历史出发探讨“中国崛起”问题的通俗学术著作《下一站:中国》。本博客内所有文章(除特别注明外)版权均为陈季冰所有,欢迎浏览,如欲转载,请事先与本人取得联系。 chjb@vip.sina.com。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号:冰川思想库,ID:bingchuansxk。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