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清洁能源是当今全球瞩目的焦点,也是中国发展最快速的领域之一。近来令人颇感诧异的是:以往几乎在每一件事情上——从人民币汇率到军费增长、从国内人权状况到对非洲投资等等——都要对中国指手画脚、批评说教的美国,对中国清洁能源发展却赞誉有加。尤其是美国政府官员,更是一边倒地对中国发出热烈的表扬之声。

在我的印象当中,无论是强悍的众议院议长洛佩西,还是冷峻的国务卿希拉里,以及文雅的能源部长朱棣文……都对中国清洁能源说过许多无保留的好话。

上月下旬访问中国的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在天津参观一家中美合资太阳能电池组件公司时说,如果美国国会不通过新能源立法,美国可能会在清洁能源技术领域落後于中国等国家。“我们等得越久,就会有越多的国家,如中国、德国或其他国家赶到前头……中国的经济增长势头迅猛,能源需求也很大,中国的机会是惊人的。”

而就在本月中旬,奥巴马在一次针对英国石油公司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的电视讲话中也再次提到向中国“学习”。“一些国家,比如中国,正在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行业以及带动相关就业,而这正应该是美国该做的事情。”早在今年1月28日奥巴马发表国情咨文时就曾两次提到学习中国,一次是中国的高铁建设(最近美国的第一条高铁计划已经被批准),另一次就是中国大力投入新能源建设。

那么中国的节能减排和清洁能源真的发展得那么好,以至于连世界上科技最发达、市场体制最完善的美国都不得不向我们虚心求教吗?这一点,恐怕连我们中稍有理智的大多数人都不太可能信以为真吧?事实上,我在本专栏前几期的一篇文章(《戈壁滩上的世界第一风电大国梦》,本报2010年3月29日第7版)中已经分析过,不说别的,中国的风电发展至少是存在极为严重问题的。

那么,美国的总统和政府高官都是傻瓜?像我这样一个外行人士都能看到的问题他们反而都看不到吗?或者,他们都觉得中国人爱吃马屁,多说几句中国的好话就能从我们这里捞到很多实际的好处?要是这样的话,他们为什么非得在人权、宗教自由这些空泛的问题上跟中国政府过不去呢?

我认为,这些赞扬中国的话,其实都是说给美国选民听的,尤其是说给国会议员听的,正如我们已在上文中骆家辉的话看到的那样。这里不妨再来停停奥巴马之所以要“学习”中国的原因:“我们一直都清楚依靠廉价而易于开采的石油已经时日无多……但道路一直为石油说客们以及政治勇气和坦诚的缺乏而阻碍。”

对于高科技清洁能源这类东西,在目前已有的条件下,想要完全凭借市场的自发力量发展起来,是不现实的。因此,为了推广它,政府必须采取许多干预市场的政策,如对“不清洁”的能源进行行政限制、发放许可证、对清洁能源进行财政补贴等等。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加强政府的管制,赋予政府更大的权限。许多人也许不太清楚,美国的社会民情与我们这里正好相反,小政府、自由市场、不干涉主义……几乎是每一个美国老百姓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在美国,凡是要求给予政府更大权力的主张,都会令选民满腹狐疑。在这样的背景下,想要在国会里通过对市场进行管制或特殊补贴的法案和政策,是极为不易的。看看奥巴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压上全部政治赌注才勉强通过的旨在扩大社会保障的医疗改革,我们就应该明白这这里的道理。

于是,意识形态上历来左倾的民主党政府就必须想办法寻找到能够引起选民恐惧和焦虑的靶子,以此推动政府管制行为的落实。这时候,最现成的精神资源当然是民众(他们的意见通过议员表达出来)心目中对中国崛起的担忧——假如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将要领先我们,那我们还能对政府加强管制的政策投反对票吗?也许我们依然反对,但迫于无奈我们将投赞成票。其实,这种伎俩与意识形态上右翼的共和党夸大和滥用“9·11”和国际恐怖主义对美国选民造成的心理影响以推动它的政治主张,在本质上如出一辙。归根结底,这是美国式民主政治之下的政治逻辑。美国不是中国,美国政治家没有能力像中国领导人那样可以顺利地贯彻自己的政治主张,好的政治家都是巧妙地借用民意的高手。

如果能够一目了然地看清这种逻辑,我们就会对来自美国(西方)的任何批评和褒奖加深一份理解。西方政客中的绝大多数之所以鼓吹看似不利于中国主张,并不是因为他们本人对中国怀有什么特殊恶意或仇恨,(他们中的许多人很可能对中国一无所知),而纯粹是由于选票——他们只是站在自己背后的各个利益集团的传声筒而已。而且,即便是这些利益集团,鼓吹“中国威胁”主要也不是因为对中国有多少偏见或敌意,而是为了现实利益。例如,叫嚣“中国威胁”和“中国饥饿”最响亮的分别是美国的军火商和农产品出口商利益集团,他们并不讨厌和反感中国,他们只是为了多卖掉武器和抬高粮食价格而已。反之,鼓吹看似与中国友善的主张,背后的根本也差不多。

写于2010年6月27日,发表于2010年6月29日《成都商报》我的个人专栏。

话题:



0

推荐

陈季冰

陈季冰

492篇文章 7年前更新

1967年12月生于上海,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曾任上海经济报副总编辑、东方早报副主编,现就职于上海商报社。著有从近现代历史出发探讨“中国崛起”问题的通俗学术著作《下一站:中国》。本博客内所有文章(除特别注明外)版权均为陈季冰所有,欢迎浏览,如欲转载,请事先与本人取得联系。 chjb@vip.sina.com。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号:冰川思想库,ID:bingchuansxk。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