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几天前与一群朋友一起去参观世博会,黄昏时候,觉得累了,就到德国馆外的露天酒吧喝杯啤酒。    

坐下没多久,就见一个德国大姐服务生跑到我们的桌边,神情很是不悦地用英语嘟嘟囔囔了好一会。原来,我们中有一个人没有把冰啤酒杯放在那张硬纸杯垫上,搞得桌上满是冷凝水。德国大姐抱怨的话翻译成中文大概是:杯垫本来就是用来垫杯子的,不然还要杯垫干吗?如此简单的事情嘛!末了,她还恨恨地大叹一声:Oh,Jesus!

德国大姐显然认为我们都听不懂英文,因此她上面那番话压根就没有冲着我们说,基本上是自言自语。我们中一个年纪比较小的女士闻罢甚为不高兴,直欲与她理论一番。

当然,我们还是劝阻了她。一来我们自己也确有不是之处,二来这位德国女服务员也只是嗓门大点而已,并无什么污言秽语。再说天气这么热,人又那么拥挤,心情难免烦躁。况且我们自己也很热,犯不着跟一个酒吧服务生上火生气。

后来我们还分析认为,世博会已经过半,通过接待3000多万人次的游客,包括这位德国大姐在内的外国工作人员一定每天都能遇到许多中国客人的“不文明”行为,这也很有可能大大损坏了他们心目中对中国和中国人的印象。德国女服务员的嘟囔只是他们不耐烦心理的一种无意识折射而已。

上海世博会开到现在,国内媒体除了一片歌功颂德以外,最多的笔墨可能就是落在了国内观众的“不文明”上面了。从借推轮椅老人插队到用直饮水洗脸洗头……形形色色反映这个主题的报道和评论几乎每天都要见诸报端和电视屏幕。在所有人看来,这是一件既有损于中国和上海形象的丢脸的事,但同时又十分无奈。就像媒体说的,希望通过举办一届世博会就大幅度提高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人民的文明程度是不现实的,世博会结束后仍然需要在这方面坚持不懈。实际上,试图提升市民文明程度的努力早在世博会开幕前一年就开始了,自那时起上海不断地宣传“穿睡衣上街是一种不文明的陋习”,这一度还引起了国内外媒体饶有兴致的关注和热议。

其实我倒觉得,借世博会的机会,把当代中国人最真实的一面展露给全世界,虽然不怎么能够满足我们礼仪之邦的虚荣心,但客观上却未必是什么坏事情。这就好象世博园里由麦秸秆作为外墙材料的万科馆“麦垛”在3个月的风吹日晒雨淋中蜕去了金灿灿的美丽色彩、逐渐变黑老化一样自然。

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各样主观和客观因素造成的封闭和隔绝,使得外部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对中国至今都极为陌生。加上受到固有意识形态和商业力量双重压力的西方媒体的误导,西方国家的普通民众有时会把中国看成一幅极度贫穷落后的中世纪图景,但瞬间又会莫名其妙地觉得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一边天真地幻想中国老百姓人人都是未经商业社会污染的淳朴憨厚的自然人,一边又会把中国想象成到秘密警察无处不在的恐怖的极权主义地狱……总之,根据我个人与有限的西方人接触得到的感受,虽然中国日益受到西方人的关注,但他们仿佛到现在都很不能够用看待自身的态度看待中国:他们似乎很难相信,中国人与西方人一样,也是既有好人,也有坏人;既有温文尔雅的,也有粗鄙野蛮的;既有诚实慷慨的,也有刁钻小气的……同时,中国也同西方任何一个国家一样,既有优点和长处,也有缺点和短处。唯一不同的是,中国是一个正处于剧烈变动和转型之中的社会。可能正是这一点,造成了他们对中国和中国人的困惑不解。

那么,对中国来说,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是想方设法把我们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外部世界,甚至化装整容,把我们并不拥有的美好的东西也借来临时展出,同时拼命地把我们的弱点与短处藏掖起来?还是索性很自然地有什么就表露什么,让世界了解到一个最真实的中国?前一种做法能够为我们赢得外部世界的尊重和赞扬,但我觉得它会对外部世界在制定针对中国的政策时产生严重的误导,因为归根结底,它导致的是外国对我们的虚假认识。后一种做法也许不会给我们带来多少鲜花和掌声,多半还会不时招徕一些令人不爽的批评、甚至鄙夷,就像那位德国大姐的嘟囔,然而,西方国家和人民基于这种对中国现状的真实了解而作出的针对中国的反应,却很可能是对我们相当重要,也是有益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目的并不在于发展牢固的友谊,更不是为了让对方仰慕自己,而是为了听懂对方的话,了解对方的诉求,最终达成和睦相处的结果。或者退而求其次,至少可以做到井水不犯河水,相安无事。其实,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也大抵如此。而要做到这一点,了解对方的真实情况是最基本的前提。

当然,我也很希望,等再过三个月,到世博会结束的时候,德国女服务员依依不舍地回想起的,大多是中国游客身上的许许多多优点。并且,等她回到德国以后时间越久,越会体会到中国和中国人比西方和西方人好的地方。不过,这已经是题外话了。

写于2010年8月2日,发表于2010年8月6日《成都商报》我的个人专栏。

话题:



0

推荐

陈季冰

陈季冰

492篇文章 7年前更新

1967年12月生于上海,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曾任上海经济报副总编辑、东方早报副主编,现就职于上海商报社。著有从近现代历史出发探讨“中国崛起”问题的通俗学术著作《下一站:中国》。本博客内所有文章(除特别注明外)版权均为陈季冰所有,欢迎浏览,如欲转载,请事先与本人取得联系。 chjb@vip.sina.com。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号:冰川思想库,ID:bingchuansxk。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