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13日晚10时左右,在港交所上市的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该公司已于当天与放贷银行成功达成协议,并取得2.5亿美元贷款的豁免。不过,这项磋商历时一月的贷款豁免是有代价的:汇源果汁公司及放贷银行同意对贷款协议的规定财务承诺作出修订,汇源须向银行支付125万美元的豁免费用,同时还须在一月内提前偿还2500万美元。
正好一个月之前,9月13日,汇源果汁股价暴跌被临时停牌。事件起因是它于2010年4月订立的一项3年期2.5亿美元贷款,该公司目前的负债比率已高于协议订明的水平。这让这家一度吸引了无数眼球的公司再次陷入资金链危机之中,国际知名投行瑞银也立即对公司股票作出了“卖出”的评级建议,这实际上已经是它再次重申对汇源的不看好。
当我读到这个也许只有财经专业人士才关心的新闻,真的是感慨万千。差不多正好两年前的这个时候,2008年9月,可口可乐公司提出以24亿美元收购汇源果汁,几乎立即在社会上掀起了一场预想不到的滔天大浪。在舆论一边倒的“保卫民族经济”甚至“打倒卖国贼”的巨大压力下,半年后的2009年3月18日,中国商务部正式否决了这个原本两相情愿的并购案。而这桩交易如果成功,将会是外国公司在华的最大一桩并购交易。我至今还记得汇源果汁董事长朱新礼当时在电视镜头前痛苦、无奈而又不得不强颜欢笑的复杂表情。
是的,民众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他们那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政府监管部门也从善如流地阻止了民族品牌“沦陷”于外人……当所有与汇源果汁公司无关的人都感到满意以后——尤其是自我欣赏、陶醉和骄傲于他们自己身上迸发出来的道德责任感以后,朱新礼却孤独地发现,自己的这家占据国内果汁市场老大地位的“民族企业”不得不在捉襟见肘的资金链状况下继续与外资同行展开激烈的竞争。到了那时候,爱国的网民、评论家和政府官员们的兴趣点早已经转到其他话题上。对他们来说,汇源这家企业大概已经完成了他们借以展示自己民族大义的“载体”功能,不再有必要继续关心了。
自那以后,为了生存和发展,汇源一直在艰难地筹集资金。而从这次贷款超限的情形来看,公司纾困资金的来源主要是银行,但这让它背负了沉重的负债包裹。10月13日的豁免只是让它稍微喘了口气而已,未来的日子依然紧巴巴。
如今回想起来,可口可乐倒实在是应当万分感谢中国政府对两年前那桩并购案的否决,因为这使得它极其幸运地避免了一次代价高昂的错误投资。我们来看看今年7月28日发生的一起交易,它有点像流产的可口可乐并购案的“后传”——这天,法国乳业和饮料巨头达能公司以2.6亿美元价格将其所持的23%汇源股份出售给私募股权集团SAIF Partners。算下来,每股价格仅为可口可乐当时出价的一半都不到!
可口可乐提出收购汇源后不久,美国雷曼兄弟就破产倒闭了,肇始于华尔街的金融海啸迅猛地席卷全球。过去两年来,整个世界经济形势早已经天翻地覆、物是人非。事实上,可以相当肯定地说,可口可乐用不着等到2009年3月18日那天,就已经在一心企求中国监管当局以行政命令撤消它自己之前提出的那项并购案了。睿智的商务部遂了爱国民众的愿,更遂了可口可乐的愿——帮助它逃掉了数10亿美元的损失。
也许中国的爱国者及民族品牌的捍卫者们会指出,金融危机是任何人事先都很难预料到的突发事件,不足以证明他们反对这起并购案的短视和错误。那么,让我们接着看下面的故事——
那之后两年来,可口可乐在中国市场上的经营战略收到了很好的回报:研究机构Euromonitor的数据显示,2009年,它凭着现有的生产营销规模(也就是说,并未有新的投资或收购),将其在中国果汁市场上的占有份额从2008年的13.1%提高到13.8%。而汇源果汁呢?它2009年的销售额比2008年几乎没有增长,毛利润率更是下降到了2007年的水平。到今年8月底,公司公布2010年上半年业绩转盈为亏,净亏损7225万元人民币。
如果当初与可口可乐的“联姻”成功,汇源很可能会既获得充足的资金,又获得额外的技术,从而彻底改变自己多年来在市场上一直如履薄冰的命运。因为根据当时的协议,可口可乐公司在收购后将整体保留汇源公司并继续使用汇源品牌。
如今回头再来审视这个过程,我很想向那些可能已经将汇源事件忘得一干二净的人们追问这样一个问题:两年前的那场关于民族品牌、民族产业直至爱国卖国的吵吵嚷嚷,到底是救了一个民族品牌还是害了一个民族品牌?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