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在经历了整整10天极不情愿的抗拒之后,11月21日,爱尔兰政府终于无奈地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欧盟提交了总额可能在数十亿至数百亿欧元之间的正式纾困申请。具体方案估计会在近日很快出笼。     爱尔兰新一轮危机的爆发已有两周,但令人奇怪的是,尽管包括范龙佩和巴罗佐在内的欧盟高官在多个场合表示必要时会向爱尔兰施以财政援手,但爱尔兰自己却一直非常不希望沦为第二个希腊。

与希腊的确不同,爱尔兰的问题虽然表面上也呈现为政府的财政信用危机,但这些巨额负债却并不是因为政府自身理财不当、收支无度造成的。确切地说,是银行体系不断上升的呆坏帐把整个国家的财政拖向了濒临破产的深渊。

在过去两年里,爱尔兰政府像世界各国一样为摆脱金融危机向市场注入了大笔资金。但事后证明,这些努力不仅无一成功,而且还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政府每次为拯救银行投入一笔资金之后不久就会发现,上一次的预算还是太少了。五家岌岌可危的银行的坏账有如滚雪球般地迅速膨胀,直到恶化成为举国之难。例如,2008年12月,政府筹划向问题最大的盎格鲁爱尔兰银行(Anglo Irish Bank Corp.)注入15亿美元的资金;之后两年内又六次加大援助力度,投入资金总额达到229亿美元;到今年9月,爱尔兰央行认为这家困境中的银行可能还需要114亿美元的援助资金。

坏消息总是源源不断而来,它们正使这个国家走向毁灭。最终的预估费用于近期出炉了:高达500亿美元,相当于这个被誉为“翡翠岛”的美丽国家中每个家庭平均要拿出近5万美元。这为纳税人留下喘不过气来的沉重负债,需要整整一代人去偿还。爱尔兰救助其银行体系的令人绝望的努力,将使该国预算赤字占GDP的比重激升至32%,不但是欧洲从未有过的最高记录,更超出了欧盟规定上限的10倍!

为了要把日子继续过下去,爱尔兰政府于11月中旬提出,将2011年国家预算缩减60亿美元。《华尔街日报》的报道不乏幽默地指出,按比例计算,这“相当于美国突然撤销了其国防部”。这无疑意味着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的大幅削减,难怪愤怒的都柏林人烧毁了爱尔兰一大银行前行长的塑像,并在示威时用一部水泥卡车堵住了议会大门。其实,相对于欧洲大陆上的群众抗议,深得英式民主法治精髓的爱尔兰人在大街上上演的故事已算得上是极其温和的了。只是鉴于爱尔兰执政联盟在国会中只占据微弱优势,且它因这次危机已经显示出分裂迹象,市场普遍怀疑,本届政府提交的上述削减预算案下个月能否获得通过。

过去20多年里,爱尔兰一直是欧洲的“模范生”——其劳动力技能娴熟、生产效率高、企业税收低……,这些都吸引着外资涌入。到21世纪头10年,这个曾经是欧洲最贫穷之一的国家一跃而成为了卢森堡之外最富有的国家。遗憾的是,爱尔兰人将新到手的财富大部分投在了房地产开发和炒作上,为今天的灾难埋下了祸根。举例来说,在景气最好的2006年,仅有400多万人口的爱尔兰新开发了9万多幢住宅楼,是10年之前的三倍!前文提到的盎格鲁爱尔兰银行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便在全球大举扩张业务,其中主要就是投资大型地产项目。它曾为芝加哥螺旋塔提供了7000万美元的资金支持,建成后将成为全美最高的建筑。其他竞争对手——如爱尔兰联合银行(Allied Irish Banks PLC)和爱尔兰银行( Bank of Ireland)——也纷纷效仿,一时间,爱尔兰的银行业全都盯住了那些座着商务仓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的地产商。在房地产市场长达10年的繁荣发展中,爱尔兰银行系统发放了灾难性的房产贷款。

2008年,从美国开始,房地产泡沫破灭,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爱尔兰本该从这场金钱大梦中醒来,但政府却仍就很乐观。财政部当年5月的一份内部备忘录总结说,从衡量金融健康状况的所有关键指标来看,爱尔兰银行体系是稳健而强劲的。面对一天天浮出水面的银行坏帐,政府显然以为只要稍加输血就能帮助它们度过暂时的困难。就这样,出现了本文开头描述的那种愈输血愈缺血的恶性循环。自那时候迄今,爱尔兰政府已先后向银行系统注入340亿美元财政资金。一些分析人士认为,房价仍处在下跌通道将会使住宅按揭贷款情况继续恶化,导致政府账单接下来更加难看。

如果要为眼前的爱尔兰危机总结出一些教训的话,我认为主要有两条:

第一,从经济长期高速增长中积累起来的巨大财富被国民和机构十分冲动地挥霍在房地产投资上了,这样的资产投资活动看似能在短期内比从事实业更容易获得更高的回报,但还是那句最朴实的话:有涨总会有跌。当整个爱尔兰的经济和金融对房地产市场的依赖达到了严重失衡的局面时,危机其实已不可避免,唯一不确定的不过是什么时候爆发而已。况且,像爱尔兰这样的小国,其经济的抗风险能力本身就是相当有限的。

第二,可能也是更为重要的,爱尔兰政府早先对危机的程度出现了严重的判断失误。当时,它不顾一切地保护本国银行系统免于破产而对其巨额坏账视而不见,从而将整个国家的命运与银行紧紧绑在了一起。要知道,这种不顾后果的财政援救行动是非常容易放大原本就存在的道德风险的。爱尔兰财政部长勒尼汉后来承认,援助成本不断增加,部分是因为“银行提供的信息未真实反映”其贷款的实际状况。试想,如果爱尔兰政府在两年前快刀斩乱麻,采取与美国财政部处理雷曼兄弟相同的办法,干脆让盎格鲁爱尔兰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倒掉,而用两年来细水长流般地打了水漂的340亿美元财政资金来善后,情况或许不至于糟糕到今天这种地步。毕竟,把一个长在局部的脓疮掩盖起来任其慢慢扩散,对整个肌体造成的伤害,比挖掉它造成的“短痛”要大得多。

而从我这样的观察者的角度来看,中国政府和社会当前应该从爱尔兰的这场危机中看到和汲取的东西,实在有很多很多。

写于2010年11月23日,发表于2010年11月26日《南方都市报》专栏(链接:http://gcontent.oeeee.com/2/ae/2aec405d4b595923/Blog/ccd/3398df.html?t=1291012651),有较大删节。

话题:



0

推荐

陈季冰

陈季冰

492篇文章 7年前更新

1967年12月生于上海,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曾任上海经济报副总编辑、东方早报副主编,现就职于上海商报社。著有从近现代历史出发探讨“中国崛起”问题的通俗学术著作《下一站:中国》。本博客内所有文章(除特别注明外)版权均为陈季冰所有,欢迎浏览,如欲转载,请事先与本人取得联系。 chjb@vip.sina.com。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号:冰川思想库,ID:bingchuansxk。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