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这年头,如果你手头积攒了点闲钱的话,真是件劳心劳神的事情。

春节前,从新“国八条”到房产税试点,接踵而来的严厉调控政策令楼市冷风频吹。尽管舆论对这些政策的有效性莫衷一是,但从政策推出的频率来看,这再明显不过地传递了中央不惜代价地抑制投机和投资、给楼市降温的坚定决心。换言之,如果上述政策短期内不能奏效,接下来很可能会会有进一步的打压政策。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投资房产,简直就是与政府对着干,在中国这实在不是明智之策。

转战股市如何呢?2010年的中国股市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中国经济是全球增长最强劲的,甚至成为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复苏的少数最重要的引擎,然而上证综指的走势却位列全球倒数第三,紧次于目前正深陷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之中的希腊和西班牙股市,甚至比同样陷于严重危机中的爱尔兰、葡萄牙股市还要糟糕!究其原因,全球第一的天量IPO及新股发行时的超高市盈率使得股市毫无赚钱效应可言。因而,轻言接下来炒楼资金会流入股市,恐怕多少有点一厢情愿。

那么,投资实业?这在理论上倒是件于国、于民、于己都有益的好事。问题是:除了那些国有行政垄断的行业——如金融投资、资源能源、文化传媒等,你还能找得到不是供大于求的产能过剩行业吗?你总不希望将你多年的辛苦积蓄去加入无望的家电价格战和纺织品削价竞争吧?而上面那些轻易能够获得巨额利润的垄断性行业,你一个小老百姓有可能拿得到准入证吗?

当然,你还可以去投资黄金、石油、粮食等等资源性的大宗商品。自去年春开始一直有人这么做,因此才有了“蒜你狠”、“豆你玩”之类形形色色的黑色幽默。然而,这些领域是普通投资者都有能力(比如掌握充分信息)进入的吗?况且它们的市场价格现在大多已经攀上了令人担忧的历史高位,随着国家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不断出台,前景也充满变数。

看来,你只有去国外投资了。的确,眼下越来越多的人正在筹划购买国外的房产和股票。但若从国家的宏观层面来看,这是件好事吗?中国真的已经到了非要把资本往外赶的地步了吗?

必须一再提醒人们的一个事实是,中国本轮包括房价在内的凶猛的通货膨胀是过去多年来货币超发的结果。这种货币超发,既有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而采取的宽松货币政策的主动因素,也有为对冲连年来大量涌入的外汇资本而发行等额本币的被动成分。经济学理论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通货膨胀说到底是一种货币现象。

市场上的趋利资本就像无孔不入的流水一样,采取某些不论是市场还是行政的手段,堵住一个领域内的投资(投机)热钱,必然会逼迫它流向其他领域。这种“按下葫芦起了瓢”的效应,在过去几年里的中国经济中已经得到了活生生的验证。且不说我们不可能堵住所有的投资和投机渠道,就算能够做到,充其量也不过是暂时压抑这些被形象地称为“笼中虎”的热钱而已,一俟政策稍有松动,它必然会释放出更加猛烈可怕的势能,将市场搅得天翻地覆。

古人治水的名言是“宜疏不宜堵”,治理流动性也应该遵循相同的道理。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宝贵的资金。政府和媒体不总是在说吗,未来中国将进入长达几十年的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城市化进程,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投入的资金将数以亿万计。此外,中国至今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依然有大量国民生活在刚够温饱线、甚至贫困线以下,他们急需能够改善经济条件的更多就业岗位;而创造就业最需要的就是投资。

钱这个东西,既可以是万恶之源,也可以是诸善之本,就看我们怎么处理它。这是从道德视角得出的真谛,但作为更加纯粹的经济问题,不也是如此吗?

因此,对中国的决策者而言,如何通过明智的疏导性政策将今天看似会对市场产生巨大破坏力的热钱引导成为国家下一步经济升级、结构转型和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资源,是未来一段时期内必须面对的艰巨挑战。

写于2011年1月28日,本文系我为《上海商报》所撰之2011年1月29日社评。

话题:



0

推荐

陈季冰

陈季冰

492篇文章 7年前更新

1967年12月生于上海,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曾任上海经济报副总编辑、东方早报副主编,现就职于上海商报社。著有从近现代历史出发探讨“中国崛起”问题的通俗学术著作《下一站:中国》。本博客内所有文章(除特别注明外)版权均为陈季冰所有,欢迎浏览,如欲转载,请事先与本人取得联系。 chjb@vip.sina.com。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号:冰川思想库,ID:bingchuansxk。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