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11-03-08 10:18:21

世事真是难料。

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初中国政府对困境重重中的欧洲展开的一系列经济外交,在近期中东北非的动荡中,收获了预想不到的回报。自利比亚国内发生大规模政治冲突迄今,我们已成功地从该国撤出了3万5千多名侨民,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是经由地中海沿岸的南欧国家中转。而在这条相对便捷的撤侨路线上,温家宝总理去年10月访问过的希腊和土耳其两国尤其充当了不可或缺的跳板。

这几天,每当我在电视上看见希腊当地政府官员和客轮船员们热情友善的笑脸,总不由地感慨:人算不如天算。若不是去年希腊陷入严重财政危机时中国给它开去的及时而慷慨的支票,如今的情况或许就会非常不同。当然,你可以花钱包租希腊、土耳其的游轮和宾馆,但在紧急形势下人家肯首先租给你,本身就需要单纯金钱交易之外的“交情”;你也可以动用大国的影响力对它们施压,但政治层面之下的入境签证、通关检查、卫生防疫等等繁琐的技术性事务,并不是靠国家硬实力就能轻易搞掂的;而中国的导弹护卫舰和军用运输机能够顺利进入地中海海域及其领空,更是需要一段时期的感情投入作为铺垫。现在看来,中国之前在债券市场上所冒的风险和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

自一年前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政府一直是它最热心的支持者。从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至分管的李克强、王岐山副总理,直到外交部、央行、外管局、商务部等几乎所有相关部门,中国政府在各个层面上均一再承诺:中国支持欧盟及IMF等国际组织为稳定金融而采取的措施,中国已经购买、并且仍将继续购买包括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在内的欧元国债,而决不会在危机中减持它们。而且,如有必要的话,中国将进一步加大援助欧洲的力度。

去年10月、11月和今年1月,温家宝、胡锦涛和李克强三位中国主要领导人先后主动到访欧洲,足迹遍及希腊、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等正处于危机中的南欧国家和德国、英国这样在欧盟中地位举足轻重的大国。外界风传他们随身带去了数十至上百亿欧元的“大礼包”,甚至言之凿凿开列清单,称中国拟购入40-50亿欧元葡萄牙债券、60亿欧元西班牙国债……这些都为严冬中的欧洲频频吹去 “暖风”。甚至有评论家开玩笑说,这个圣诞节,欧洲的圣诞老人是中国籍。

更令这些“老牌绅士”心存感激的是,中国并未将自己所做的这一切与任何特定议题——如针对第三国的政治要求等——挂钩,更没有摆出一付大救星的傲慢姿态。相反,中国时常主动对外界解释说,这么做是有利于中国自己的,充分照顾到了“老欧洲”格外放不下的面子。

毫无疑问,这么做的确符合中国自身的利益。首先,欧盟现在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贸易伙伴,欧洲经济的稳定对中国的出口市场乃至经济增长至关重要;其次,增持欧元债券亦是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规避市场风险、实现投资多元化的切实需要;此外,中国当下还迫切希望欧盟能放宽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限制,取消实施多年的武器禁运,尽快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并在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航空航天等欧洲具有很强竞争力的领域于之展开紧密合作。最后,中国还希望与欧洲主要国家在20国集团峰会框架内更好地协调,改革国际金融秩序、改善全球经济治理、推进贸易自由化……

然而,除了这些经济领域内的事务意外,欧亚大陆的东西两端之间就找不到什么其他方面的共同语言了吗?

长期以来,中国政府一直讳言与其他国家——尤其是其他大洲国家——的政治军事合作。这是所谓韬光养晦外交战略的自然延续,显然有其明智的道理。特别是如果与像欧洲这样美国的坚定盟友在政治上交从过密,难免招致不必要的猜忌。不过,这次地中海大撤侨却展示了政治合作开放良性的另一面,即它并不必然导致某种针对他国的结盟态势,而完全可以是应对风云诡谲的当今国际形势的不测之需。这是一个成功的开端,相信未来一定有机会打开更宽广的空间。

若仅就中欧合作而言,其实更有意义的合作空间还在于双方政治理念层面的取长补短。在目前的国际舞台上,美国、欧洲和中国这三支最重要的力量分别代表了三种迥然不同的政治理念。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强国家-弱社会”的头重脚轻的泥腿巨人;欧洲正好相反,其民间社会和谐而有活力,百姓生活富足安康,但在“国家”行动能力方面却是个不折不扣的侏儒;美国则在这上下两个层次取得了比较好的平衡,是“强国”与“富民”的完美结合体。

换言之,相对于美国,中国和欧洲在综合实力和治理结构方面都存在着难以逾越的短板。而双方如果能从对方那里获取有益的经验,则完全可以携手开创更有作为的明天。而且,经历过辉煌往昔和百年衰落的老欧洲不像年轻的美国,历史的沧桑使它对文明兴衰怀有更深切的体认,因而它更不愿意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这为中欧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相信如果欧洲在中国的及时帮助下能够成功走出眼前的主权债务危机,它可以让我们长久受益的东西还会有很多。

写于2011年3月1-2日,发表于2011年3月8日《南方都市报》专栏,略有删节。链接:http://gcontent.oeeee.com/2/ae/2aec405d4b595923/Blog/0da/32e657.html?t=1299548439

话题:



0

推荐

陈季冰

陈季冰

492篇文章 7年前更新

1967年12月生于上海,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曾任上海经济报副总编辑、东方早报副主编,现就职于上海商报社。著有从近现代历史出发探讨“中国崛起”问题的通俗学术著作《下一站:中国》。本博客内所有文章(除特别注明外)版权均为陈季冰所有,欢迎浏览,如欲转载,请事先与本人取得联系。 chjb@vip.sina.com。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号:冰川思想库,ID:bingchuansxk。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