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段感染力非常强的话,这样的抒情话语在当然不能取代当下最重要和迫切的事情——对灾难的理性反思。然而,如果把视野拉得更远一点的话,我们或许的确有必要重新审视和思索一下“快”与“慢”的问题。
就拿酿成这次人命事故的火车本身来说,虽然权威部门和专家一再告诉我们,中国的高速铁路是先进的、安全的,但有一个基本常识恐怕是谁也否定不了的,那就是:任何一种交通工具的安全系数都是与它的速度成反比的。我这里说的是撇除了其他因素的交通工具本身,好比说在没有汽车的前提下骑自行车,最坏的事故就是摔一跌断骨头,很少听说过有人骑自行车摔死的……于是,这里面就有一个“快”与“慢”的性价比问题。
相当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的铁路追求更“快”的目标,似乎是不证自明和天经地义的。但今天如果真的冷静下来想一想:铁路在100年前的最大优势可能确实是“快”,这是相对水路运输而言的。而在人类已经进入了航空时代的今天,火车还应当继续以“快”为它追求的首要目标吗?至少我认为,火车这种19世纪的交通工具即使想要追上21世纪的步伐,其前提也应当建立在首先确保廉价、安全等其主要优势的基础之上。如果为了快而牺牲廉价和安全,那就像报纸为了追求快而牺牲消息的准确与可靠一样,是得不偿失、甚至迷失本性的。那么,中国近年来的铁路发展战略遵循的是这个基本原则吗?
10多年前我在北京大学进修经济学时曾听到一位欧洲留学回来的教授感慨: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但财富的积累却并不快;而西欧发达国家,你别看它们的GDP增长很慢,财富却很容易积累。想来的确如此,西方发达国家并不像我们这样大干快上,但他们也不像我们这样大拆大建。这使得他们的GDP数据很实在,里面没有多少因“破坏”而膨胀起来的数据。然而,从根本上说,我们发展经济,究竟是为了给自己营造一个变化“快”的感觉,还是为了创造和积累物质财富?对于这种典型的“低质量高增长”所造成的层出不穷问题——如环境污染和社会矛盾,已有许多有识之士发表了汗牛充栋的真知灼见,我在这里就不必再狗尾续貂了。还是一句话:经济发展的“快”不等于“好”,而“好”显然比“快”更重要。
眼下,对“快”的膜拜远不止于交通工具和经济发展,它已经形成了一种弥漫于整个社会的风气、甚至价值:今天,已经很少有年轻人能够耐下心来读完一本厚厚的文学经典,因它们实在是太“慢”了,而他们需要的是“快”的刺激感。至于文学艺术经典中所蕴涵的穿透永恒人性的悠长细腻的情感和审美,吃快餐食品成长起来的他们早已失去了最起码的鉴赏能力……
于是,“快”就逐渐变成了粗鄙,变成了低劣,变成了危险……失去了它最初所包含的全部积极意义。因此,我认为那段微博只说出了问题的一面;另一面应该是:每一个中国人啊,你们不必那么行色匆匆,仿佛赶不上那一趟飞快的“中国号”列车,就会错过这一生的幸福。你们要懂得独立思索,而不仅是追赶……
写于2011年7月25日,发表于2011年7月26日《新京报》,有删改。见报标题:生活,不是为了追赶;链接: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1-07/26/content_257650.htm?div=-1。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