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于8月21日宣布辞去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后,立刻在世界各地激起了此起彼伏的惋惜和感叹之声。与当今绝大多数大人物不同,对于乔布斯,我们听到的只有一边倒的赞誉,几乎没有一丝一毫的诋毁。更有人断言:乔布斯的辞任标志着“一个伟大时代的结束”,不光对苹果而言是这样,对全球科技业都是如此。

乔布斯的确实至名归,1997年他刚回归时,徘徊在破产边缘的苹果公司的市值仅17亿美元。而到他辞职之前,苹果以超过3350亿美元的市值取代埃克森美孚,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这个数字,还相当于欧元区前32大银行市值的总和。这实在是个奇迹!要知道,没有iPad,地球照样转;但如果没有了能源,这个世界大概一分钟都支持不下去——就连iPad本身都将变成废塑料一块。

乔布斯留给苹果公司的,是一个好得令世界上每一个CEO都会羡慕不已的财务状况:几年来,公司的毛利润率一直维持在将近40%。这是得益于苹果产品价格的坚挺——与科技类产品的一般市场规律十分不一样,iPhone、iPad、甚至iPod上市以后,基本上就都没有大幅度地降过价。即便如此,苹果公司还总是抱怨自己的产量难以跟上不断增加的市场需求。直到现在,苹果门店前排长队的现象在美国依然十分普遍;而在中国,当Ipad2正式上市时,北京的买家在专卖店门前还发生了一场打斗事件。今年,苹果在大中华区的销售额已首次超过全球第三大个人电脑制造商——联想。目前,苹果在中国的4家门店,是它全球所有门店中最为繁忙、平均销售额也最高的。据统计,从去年来势,中国就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iPhone销售市场。

有意思的是,包括乔布斯和他的接班人蒂姆•库克(Tim Cook)在内的苹果高层从来都没有过正式访华的记录,而且至今好象也没有这方面的计划。而其它西方企业则千方百计利用这种方式获得中国政府的庇护和消费者的垂青,其中最显眼的是苹果的老对手微软公司及其创始人比尔·盖茨。相反,曾有中国的“果粉”在微博上发言说,他在北京地铁里亲眼见到了慕名已久的乔布斯!引来无数人评论说,这位博主对苹果产品的狂热使他短暂丧失了理智……

正因为这样,人们不吝用“苹果之魂”、“苹果教父”、“苹果的指路明灯”等字眼儿来形容乔布斯。他获得了“十年最佳CEO”的称号,但谷歌董事长施密特认为这还远远不够:“史蒂夫・乔布斯是美国最近25年来最成功的CEO……他别具一格地融汇了艺术家的灵感与工程师的视野,打造出一家出类拔萃的公司,他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领袖人物之一”。而硅谷金融家罗杰•麦克纳米则如此称赞他:“乔布斯是最后一位伟大的建造者。他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当美国几乎所有的CEO都在想方设法削减成本与裁员之际,他却可以凭空创造出工作岗位与经济活动。”

的确,正如《华尔街日报》所说,乔布斯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不断挑战人们对于个人计算机的既定理解。他不仅极大地改变了电脑、手机、电影、电视、以及出版和其他许多产业,同时还改变了人们看待科技的方式。“对大多数人来说,如果能在一个重要方面改变世界就已十分幸运,而乔布斯却在他商业生涯的不同阶段、在多种情况下以多种方式改变了全球科技和媒体产业。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因此而改变。”《金融时报》则在社评中更加直截了当地宣布,苹果公司的成就来自于乔布斯“善于凝聚技术愿景与审美情趣”的特殊才能。并且,“历史似乎表明,这只能来自另一个天才,而不是一支管理团队,无论这个团队多么富有才华。”

问题在于,乔布斯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或者说,乔布斯的核心贡献在哪里?

大多数评论者认为,这应当归因于乔布斯对创新的独到理解,“技术永远要服务于一个更高层级的理念,不应‘为了技术而技术’。在技术世界里,这一点仍是苹果的独特之处。”有人不失洞察力地指出,乔布斯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懂得如何去繁就简,使技术更加人性化。乔布斯本人对创新也有过如下经典语录:“创造力只是把东西联系起来。如果你问有创造力的人他们是如何做到的,他们会觉得有点羞愧,因为他们并没有真的去创造,他们只是看见了某种联系,经过一段时间后,这对他们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他们能把以前的经历联系起来,以合成新的事物……”、“创新与你有多少研发资金没有关系。当苹果开发出Mac电脑时,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的研发开支至少是苹果的100倍。这不是钱的事。真正重要的是你的员工,你的领导方式以及你对所开发的东西了解多少。”

对于将创新等同于科技发明(传统上中国人多持这种理念)或金融投机(现代美国人大多做着这种合法地把手伸进别人钱包的美梦)的人来说,这不啻是一种醍醐灌顶式的启发。乔布斯式的创新是在利用人类的想象力实实在在地创造着新的生产力,而不是成功概率极低的碰运气或不能增加社会总福利的高级赌博。

但我个人依然坚持认为,乔布斯的最大才能(或者天才)是他总是有办法成功地将看起来本应该十分普通的商品转变为某一引领社会风尚的潮流,而且不是通过广告宣传,而是通过最原始的口碑相传。手机和手提电脑在我们的时代都是再普通不过的常用物品了,但不知怎么,iPhone和iPad就成为了一代中国年轻人趋之若骛的时髦,代表了他们的身份、品位审美,成为这个群体自我认同的介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一位教授在自己的市场营销课程中经常使用苹果的案例研究,他说:“对于该品牌(苹果)的渴望,已从时髦的城市人群扩大到所有人。”

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自从iPad上市以来,苹果产品据说已成为用于贿赂政府官员或商业合作伙伴的重要礼品。一位化妆品公司的营销主管对《华尔街日报》称:“多的时候我一个月里送出过20台iPad。”在他到东北出差、试图把公司产品摆上零售商的货架时,他的汽车里装满了iPad和iPhone。这也是流风所至。

这不禁使我遐想,假如具有这种“特殊才能”的人将他们的天才用于推销某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而非商品)的话,情况会怎样?

这样的先例实际上并非没有,经过许多人长期不懈的倡导,眼下,至少在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主流人群已经形成了一种将生态环保和慈善事业视为时尚的舆论氛围,以至这股风潮东来,在我们这里,连周立波这样的滑稽明星都愿意逢人就大谈他所从事的慈善,因为这是件很“有面子”的事情。

但是,简单复制是不可能成功的,新的成功仍然需要新的“创新”。因此,我们还是要记住乔布斯的名言:你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不要把它浪费在走别人的人生道路上面。不要受教条羁绊,那是在用别人的思考成果活着。不要让他人意见的噪音淹没你内心深处的声音。最重要的是,要有勇气听从内心和直觉的召唤。它们或多或少已经知道你真正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

写于2011年9月2日,发表于2011年9月4日《南方都市报》“评论周刊”,有较多删节。见报标题:当IPHONE成为时髦和身份的代名词;链接:http://gcontent.oeeee.com/2/ae/2aec405d4b595923/Blog/9eb/0d2fae.html。完整发表于2011年9月5日《青年时报》,见报标题:乔布斯引领“时尚”;链接:http://www.qnsb.com/fzepaper/site1/qnsb/html/2011-09/05/content_338037.htm

话题:



0

推荐

陈季冰

陈季冰

492篇文章 7年前更新

1967年12月生于上海,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曾任上海经济报副总编辑、东方早报副主编,现就职于上海商报社。著有从近现代历史出发探讨“中国崛起”问题的通俗学术著作《下一站:中国》。本博客内所有文章(除特别注明外)版权均为陈季冰所有,欢迎浏览,如欲转载,请事先与本人取得联系。 chjb@vip.sina.com。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号:冰川思想库,ID:bingchuansxk。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