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上海第一台地铁建设盾构穿越闹市区的时候,我是复旦大学新闻系的一名学生,正在报社实习。那正好是20年前,有一段时间我经常跟着指导老师跑到全封闭的徐家汇和淮海路的地铁工地上去采访。我至今还记得,我自己独立公开发表的第一篇超过一千字的报道,就是写的淮海路结合地铁建设进行商业改造的内容,那是在1991年10月。

到1995年4月地铁1号线正式开通时,我已经成为文汇报经济部的一名记者。我不是跑市政建设跳线的,所以没有被指派去写那种“先睹记”和“特写”之类。不过我至今也还记得,在试运行的那几个月里(以如今的眼光来看实在是太漫长了),街道组织我已经退休了的妈妈“免费”体验了一趟上海地铁之旅。的确,绝大多数上海人直到那时才有机会第一次感受一下地铁这个新鲜玩意。这一年,距离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在伦敦地下正式运营已经超过130年。

不过,短短15年以后,也就是在2010年4月10日上海地铁10号线建成开通之时,上海地铁已拥有11条运营线路、280座车站,线路总长度达420公里。其中,330公里长的线路和205座车站是在最近5年里新建的。眼下,上海轨道交通已覆盖全市,平均每天运送乘客超过500万乘次,承担了城市公共交通的近40%,成为市民一日不能离开的生活必需品。

可以这么说,上海只用了20年时间就建成了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城市轨道交通网。而作为世界上最早拥有地铁的城市,伦敦地铁花了100多年才达到类似的规模。不仅如此,轨道交通还极大地改变了城市的空间秩序和产业布局。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吧,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打破了传统上海人眼里的所谓“上只角”、“下只角”的地段观念,因为它将不同城区串联起来,消灭了许许多多交通意义上的“角落”。此外,轨道交通也孕育了崭新的商业及房地产形态……

当然,太过快速的发展一定会带来一系列难免的问题。客观地分析,这里面既有地铁本身的软件及管理水平跟不上硬件发展速度的原因,亦有我们整个城市的文明和教养与开放式、无人化公共设施体系不相匹配的元素。实际上,何止是上海地铁,说起来,当今中国的许多矛盾,归根结蒂都源于社会变化发展得太“快”了。

最近几年里,上海轨道交通有过闪亮的时刻——例如它在去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大放异彩,曾经创造过一天750万乘次的运量记录;当然,在市民记忆中,它也有许多毛病,给人们带来过许多不便。这些,每每会成为我们这座城市里每天最重要的话题之一。

其实,放眼世界,无论是伦敦还是巴黎,地铁都是城市里最耀眼的风景线。而且随着时间的点滴累积,地铁也已经变成一种极为重要的文化载体——有关巴黎地铁的记忆,百年来出版过的书籍及其他音画读物不计其数。

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让上海城市地下——科学准确地说,并不全部在地下——这道风景线的明天更加美丽,地铁,不仅是地铁公司的,也是每个上海人的。

写于2011年11月22日,系我为上海商报主办的“为了上海地铁的明天”征文活动所写的开篇语。链接:http://www.shbiz.com.cn/cms.php?prog=show&tid=182519&csort=1。 

话题:



0

推荐

陈季冰

陈季冰

492篇文章 7年前更新

1967年12月生于上海,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曾任上海经济报副总编辑、东方早报副主编,现就职于上海商报社。著有从近现代历史出发探讨“中国崛起”问题的通俗学术著作《下一站:中国》。本博客内所有文章(除特别注明外)版权均为陈季冰所有,欢迎浏览,如欲转载,请事先与本人取得联系。 chjb@vip.sina.com。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号:冰川思想库,ID:bingchuansxk。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