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培养男孩子的阳刚之气,上海市八中学上月宣布,将从今年秋季起开办“男生实验班”,并拟建男子中学。这一标新立异的“创举”引发了社会热议,但从新民网第一时间组织的网友投票结果来看,反对者几乎占了2/3。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吴遵民将这种想法斥为“胡闹”,他的观点应该代表了大多数市民的主流意见:首先,眼下可能的确有一部分男孩过于阴柔,缺乏男子气,但这个问题并不严重;其次,即便存在这种现象,也不是学校教育造成的,而是家庭和社会环境的结果——由于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孩子往往受到溺爱,并由家里的女性成员抚养长大;第三,男女同校是一种社会进步,没有理由再将男孩和女孩隔离开来。
吴教授的分析相当全面,但我对他的第三句话不怎么认同。就“政治正确”意义上的“男女平等”而言,男女同校或许的确如男女同工同酬一样,属于一种社会进步,但这并不应该成为阻碍这方面的一切探索的桎梏。让男孩子更有阳刚气质、让女孩子更有柔美风采,与男女平等并不矛盾。因此,就这一点来说,我还是很欣赏市八中学的大胆尝试以及教育部门对它的支持的。
当然,尝试也好,创新也好,首先还是要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在这方面,我比较同意华东师范大学另一位心理学教授徐光兴的看法,他认为,有人提出要办“男校”,说明社会已经看到了男孩子的教育危机问题,但这显然不是解决危机的正确途径。其实,就我个人的观点而言,我是非常同意上述吴遵民教授的第二条意见的,即,造成男孩子缺少阳刚的根源不在学校教育,而在社会环境。不过,我并不认为“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和“女性家庭成员抚养长大”这两条应当负主要责任。娇生惯养大概容易造就吃不起苦和蛮横霸道的坏毛病,但这与“娘娘腔”还是不同的;另外,在传统社会,孩子更多都也是由母亲照顾的。
如果要我来总结的话,我会认为,男孩的女性化的确是日益严重的一个社会问题,它是由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但其中最重要的,恐怕是因为眼下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初中一直到高中,女教师的比例占据了绝对多数。我们知道,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到高中这10多年时间,跨越了幼儿、少年、青春期等重要生理期,恰好是性格气质形成的最关键的阶段。遗憾的是,在当下,我们的男孩们在这段时期接触到男教师、接受成年男子气息熏陶的机会极为有限!换句话说,这个问题的根源既不是学校“教了些什么”,也不是“怎么教”,而是“谁来教”。
这里有个很好的例子,支持市八中学这种“创新”的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学教授吴增强认为,在单一性别化的教育环境下,课程内容上能专门有一些适合男孩特点的设计,例如加强体育教育,在运动中培养男孩的勇敢精神。我则不赞同这种提议,理由是:不管男校的体育课程有多么多,如果清一色都是女体育教师,也照样培养不出男孩子们的阳刚之气。体育运动虽然需要力量和勇气,但它并不必然与男子的性别意识相联系。不信你去了解一下中国国家运动队里为国争光的巾帼英豪们,我敢保证她们中的绝大多数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也不缺乏女性气质。
但不管怎么说,还是要感谢市八中学,它的大胆尝试唤起了人们对这一日益突出的重要社会问题的关注,并开启了一场有意义的讨论。但问题在于,我们不能凭脑子里一些模糊的主观印象来随意决定如何应对。关于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掌握更多科学准确的社会学数据,否则我们的许多决策都会是无的放矢,而这就需要做广泛深入的社会调查。例如,有反对者担心男校因缺少异性交往的机会而容易诱发男孩的同性恋问题。而在我看来,这是典型的主观猜测,要获取这方面的数据其实并不难——只要到目前尚存的女子中学去做一个数据统计就能得到大致不会很离谱的结论。(作者系本报评论版主编)
写于2012年5月13日,发表于2012年5月25日《上海商报》。链接:http://www.shbiz.com.cn/Item/3659.aspx。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