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自从10天前京东商城的老总刘强东——他也是一位拥有众多粉丝的网络明星——豪气冲天加杀气腾腾地宣布发起新一轮家电价格战以来,有关这一事件的报道、分析和评论就覆盖满了国内的报纸版面和电视银屏,直到现在仍未稍有降温。

随着苏宁、国美在第一时间发出不甘示弱的回应,在这些天的媒体上,家电价格战的幕后新闻正在朝各个方向飞速延展——从一本正经的财经重点到轻佻滑稽的娱乐路线,期间还夹杂着各种令人永远都不可能判断出真伪的阴谋论版本,其着眼点大多在京东的策略优劣上。这印证了这个大众信息时代的特质,也令我们不得不再次对刘强东的炒作能力表示由衷佩服,他的确是当之无愧的IT时代弄潮儿。

当然,批评的声音也不绝于耳。例如,最近几天舆论开始越来越多地将关注点聚焦于价格战是否像当初三家信誓旦旦地宣称的那么货真价实还是只是糊弄一下消费者的?就我本人而言,要我对这三家在“最低价格”承诺上的信誓旦旦信以为真,就像要我相信中国红十字会与慈善基金会真的会发善心做慈善一样不可能。但我觉得这其实十分正常,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大惊小怪或义愤填膺,只需要多一个心眼儿,别对商家的话太当真就是。

然而,同样是批评,有一种经常听见的老生常谈从一开始就很令我烦躁和反感:从刘强东在微博上挑起价格战的当天晚上其一直到今天,我听见和看见所谓专家学者在电视和报纸上发表的这类观点就没有停歇过。它认为,价格战是一种“恶性竞争”,不仅不能提高中国家电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反而会损害到整个行业和市场规范,并最终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实际上,相信大多数读者都会同意我上面说的,在中国,不管是在哪个行业和市场里,每当出现类似的白热化争斗(甚至不管是不是价格竞争),都会有一大群业内或业外、资深或不资深的人士跳出来说上这么一大通。

我是在是搞不懂,家电的卖价下降了,作为买家的我能够用更便宜的价格买到比以前更好的家电,怎么反倒损害了我的利益了呢?(当然,是不是真的降了价,那是另一回事。)由此看来,这些业内专家应该都是自虐狂。当然,还有一种非常符合时下极为流行的阴谋论者胃口的答案:这些专家是相关利益群体豢养的说客,其险恶目的是想把中国的消费者都教育灌输成自虐狂,以便更自觉地上他们的当。

按照这批忧心忡忡的业内资深专家们的逻辑,价格战持续下去,会导致一家独大,业内其他商家失去立足之地。一旦独大的这家形成垄断地位,它会变本加厉地用价高质次的商品和服务来盘剥我们消费者,而那时由于我们已没有选择机会,只能任其宰割……因此,他们援引的大多是《反垄断法》或《反不正当竞争条例》之类法规。

这话听起来的确令人毛骨悚然,我们于是似乎应当庆幸还有时间及时制止这种必将导致垄断的可恶的价格战。但我也算是在堂堂北京大学学过一点经济学皮毛的,我的经验告诉我,只要没有政府行政权力介入,类似的因自由竞争而导致垄断并最终使消费者蒙受巨大损失的的先例,古往今来即便不是从未发生过,也是极为罕见的,其发生的概率大概不会比中国电信、国家电网或工商银行这些国有垄断企业突然决定把消费者真正当成“上帝”来服侍更高。更何况家电销售这种市场,并非那种与管网有关或容易产生路径依赖的自然垄断行业,就算京东商城真的通过价格战彻底挤垮了国美和苏宁,只要资本家肯投资,创办一家同样卖家电的“京西商城”跟它分一杯羹,也根本不是什么不可能的难事。

依我看,要是挖一挖思想根源的话,我们也许不得不承认,尽管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但中国依然有太多人其实还是想搞计划经济。不知为什么,他们总是非常怕“乱”,一见到事物不像他们脑子里认为应该的那么按部就班、秩序井然,他们就会生出强烈的要“管起来”的冲动。这种理念世界中的思维与现实世界中的利益夹缠在一起,弥漫在目前政府、学术、媒体等各个层面,使得我们的所谓市场经济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竞争与优胜劣汰。

在针对这次价格战的评论中,最让我耳朵生茧又忍俊不禁的是下面这种陈词滥调,它为中国的市场竞争至今依然停留在价格战的“浅层次”而痛心疾首,它一再地向企业布道,要求它们“提高技术含量”、“实现产品和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我们大概不能说这种说法有什么大错,但它留给我们这样一种错觉:似乎产品和产业的升级换代,不是企业和企业家们在你死我活的市场竞争中拼杀、摸索出来的,而是管理和技术专家们在课堂上和办公室里描绘出来的。

写于2012年8月20日,发表于2012年第33期《南都周刊》,略有删节。链接:http://www.nbweekly.com/column/chenjibing/201208/30992.aspx

话题:



0

推荐

陈季冰

陈季冰

492篇文章 7年前更新

1967年12月生于上海,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曾任上海经济报副总编辑、东方早报副主编,现就职于上海商报社。著有从近现代历史出发探讨“中国崛起”问题的通俗学术著作《下一站:中国》。本博客内所有文章(除特别注明外)版权均为陈季冰所有,欢迎浏览,如欲转载,请事先与本人取得联系。 chjb@vip.sina.com。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号:冰川思想库,ID:bingchuansxk。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