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季冰按】应新浪友人之要求,从今天起重新更新沉睡已久的新浪博客,从三周前的奥运评论文章开始吧?

 

    如果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不发生什么意外事件的话,第3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将是历史进入21世纪以后最“正常”的一届奥运会。

    显而易见,夹在北京(第29届)与里约热内卢(第31届)之间的本届伦敦奥运会是一次缺乏重大主题的聚会——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是中国重新崛起成为世界大国和体育强国的里程碑式事件,而2016年的里约热内卢奥运会似乎又将见证另一个新兴大国和一块新兴大陆的崛起。那不仅是巴西,也是南美洲首次举办奥运会,那里的确是一片非常适合举办派对的热情的土地。再往前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则是一个多世纪以来这一全人类运动盛会首度荣归故里。相形之下,今年夏天的伦敦好像找不出什么耀眼的主题。

    但对今年6月初刚刚隆重庆祝了伊莉莎白女王登基60周年的千年英国“帝都”伦敦而言,这一事件仍然具有重大意义:这已是它史无前例地第三次举办现代奥运会了,前两次分别要追溯倒1908年和1948年。也许只有这座昨日的“世界之都”才配得上这一荣耀。

    这是在华尔街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全球经济萧条背景下举办的第一次奥运会,举办地恰好又是在债务危机肆虐的欧洲和经济衰退的重灾区英国。因此,无论是东道主还是世界各国,都希望它能够成为提振经济和信心的一剂有力的强心针。当伦敦喊出“激励一代人”(Inspire a Generation)的奥运会口号时,组织者们期望它能够为伦敦和英国留下丰沛的遗产。

    当然,尽管这届奥运会的财政预算一超再超,达到最初申办时的3倍——93亿英镑;尽管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多次为伦敦打气,表示自己对这届奥运会有信心;尽管英国文化大臣亨特对媒体放言“这次奥运会完全可以超越4年前的北京”……但大多数人——包括伦敦奥组委内部的不少组织者们——很早以前就坦率地承认,2008年北京奥运会所达到的空前盛况是难以超越的。AC尼尔森等市场调查公司也预计,伦敦奥运会的电视收视率和观众总数将低于上一届北京奥运会。“4年前,许多人透过奥运会观看的是中国这个国家。”

    但英国人也有自己的独特优势,那就是英国在现代世界历史中独一无二的地位及其至今仍然不容小觑的经济、科技实力和艺术创造力。正如亨特先生所说的:“中国人的确干得很棒,但那是一次展示中国力量、展示中国在当代世界地位的奥运会……”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城市,伦敦要表达不同的意思:“我们这个非凡国家为塑造当代世界所作的贡献,无论是工业革命还是民主政治……”出生在伦敦的前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官员佩恩先生不久前接受财新《新世纪》周刊采访时也承认,“伦敦当然不能跟北京比,奥运第一次到中国的那种巨大的象征意义,那真是一个历史性、政治性的时刻。”但这不妨碍奥运带给英国人“巨大的民族自豪感、乐观感”。他希望,伦敦奥运能够在世界上帮助英国重塑形象——一个既有丰富文化遗产、也有创新和创意的国家。

    英国政府在申办2012年奥运会时,曾作出五大承诺,不仅包括再造东伦敦、建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奥林匹克公园,也包括激发年轻一代、让英国成为世界领先体育大国……正是凭借着这些更能体现奥运精神本质的愿景,伦敦才在一味突出场馆等硬件建设的众多候选城市中脱颖而出,并出人意料地击败了原本呼声很高的巴黎。

    所以,让我们回归体育自身吧!来自各国的健儿们在竞技场上奋勇争先的故事,理应成为这个夏天伦敦上演的“最正常的奥运会”的真正主题。

    按照国际上许多机构和媒体的预测,“更高、更快、更强”的奖牌(金牌)第一之争将在美国和中国这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展开,而英国则有希望凭借其东道主之力超越俄罗斯,历史性地跻身奥运奖牌榜前三名。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首次成为金牌的最大赢家,共收获100枚奖牌,其中51枚为金牌;美国赢得110枚奖牌,其中包括36枚金牌;俄罗斯则收获了包括23枚金牌在内的共73枚奖牌;英国在金牌榜上排名第四,一共收获19枚金牌,总奖牌数为47枚。

    事实上,美、中、俄三甲鼎力是新世纪以后奥运会奖牌榜的形成的垄断格局。备受瞩目的东道主在此次奥运会上的目标是赢得至少48枚奖牌,力保奖牌总数进入前四名。这个目标仅比英国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所获奖牌数多一枚,在许多人看来有些过分保守了。

    伦敦已决心把本届奥运会办成一届名副其实的“绿色奥运”,其环保目标之一是减少奥林匹克公园建设过程中的碳排量,主办方希望能将其在2006年建设标准的基础上减少50%。伦敦方面还把为2012年奥运会建造的所有建筑都设计成最节能的,选择耗能最少的原材料,甚至主体育馆“伦敦碗”本身就是可以“拆卸”和“改装”的。其他目标还包括,将永久建筑的能源利用率提高至少15%,以及回收使用废弃垃圾……

    还有人预言,伦敦奥运年将成为“网络直播元年”,据称约有20亿人将通过网络观看奥运赛事,逼近北京奥运会47亿电视观众的一半。此外,这届奥运会还将历史性地成为一届“社交媒体的奥林匹克运动会”……

    所有这一切,无一不展现出英国这个昔日的“日不落帝国”和“世界工厂”在当今国际科技和生态竞技场上的雄心和实力。

    但在见多识广的伦敦市民那里,奥运会得到的却远不是万众一心的欢迎。相反,有太多伦敦老百姓将这场盛会看成一个噩梦。的确,到处是令人抱怨的工地;而随着奥运会临近的频繁演习,特别是开幕后数百万计人流的涌入,城市交通上的不便、安保方面的盘查和管制、物价的上涨……都给普通伦敦人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巨大的不便。而在另一些人看来,就算是大规模的市政建设,但奥运会事实上未能给英国人创造更多的建筑工作机会,而是便宜了“一群立陶宛人、罗马尼亚人和捷克人。”直到开幕前的10天,仍有一半以上的英国国民认为,奥运会的准备工作很混乱,政府在许多与奥运会有关的问题上的处理都是不合格的。

    上述这些,对于经历过4年前北京奥运会和2年前上海世博会的不少中国老百姓来说,是一点都不陌生的,但它们本身也是这场全人类欢乐派对的一部分。

    写于2012年7月27日,发表于2012年7月29日《南方都市报》“评论周刊”。

话题:



0

推荐

陈季冰

陈季冰

492篇文章 7年前更新

1967年12月生于上海,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曾任上海经济报副总编辑、东方早报副主编,现就职于上海商报社。著有从近现代历史出发探讨“中国崛起”问题的通俗学术著作《下一站:中国》。本博客内所有文章(除特别注明外)版权均为陈季冰所有,欢迎浏览,如欲转载,请事先与本人取得联系。 chjb@vip.sina.com。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号:冰川思想库,ID:bingchuansxk。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