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非洲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政治家纳尔逊•曼德拉(Nelson Mandela)逝世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瞬间传遍全世界,也深深震撼了我们这片距离曼德拉的故乡最遥远的土地。它仿佛证明,在这个英雄伟人寥若晨星的平庸时代,极少数杰出人物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感召力更加令万众景仰。

    在中国,各种不同价值立场的人立刻各取所需,发出了铺天盖地的“中国式”纪念评论:在有些人眼里,他是一位自由偶像和人权斗士;而在另一些人那里,他是反帝反殖民的民族主义英雄,众所周知,中国几十年如一日地支持南非人民反对种族隔离的斗争;还有人更看重的,则是他早在毛泽东、周恩来时代就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后来又直接促成了南非与中国的正式建交……《环球时报》的社论恰如其分地写道:“全世界舆论都在赞扬曼德拉,但赞扬者们很多各取所需,力图把曼德拉变成自己所在力量价值观甚至政治利益的形象代表……这实在贬低了曼德拉,曼德拉形象比他们所说的丰富得多,这样的偶像崇拜实际是实用主义的。”

    正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唁电中所说的,“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他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那么,在人类进步事业的大合唱中,曼德拉的核心贡献究竟体现在哪里呢?

    的确,曼德拉一生致力于种族解放和种族平等事业。在他的领导下,南非人民推翻了残酷的种族隔离制度,南非黑人赢得了自由和尊严。但平心而论,如果没有美国和英国政府政策的改弦更张以及施加的强大压力,南非的白人政权恐怕不会那么轻易地放弃已经享有了几百年的垄断特权。因此,这项伟大的成就和荣誉应当由曼德拉、德克勒克(FW de Klerk)、图图大主教(Desmond Mpilo Tutu)等人、全体南非人民以及全世界支持种族平等的人们共同分享。

    曼德拉在1994年领导非洲人国民大会(African National Congress,简称“非国大”, ANC)赢得首次全体国民平等参与的民主选举,成为南非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但在接下来的总统任期上,他似乎并未展现出与自己的人格感召力相称的行政领导能力。一些人指出,他在控制南非艾滋病疫情的蔓延、抑制高失业率和愈演愈烈的贫富分化等许多方面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此外,在曼德拉卸任以后的10多年来,执政的非国大因贪腐腐败、裙带内斗和独断专行而承受了越来越多的尖锐批评。而今天所看到的腐败现象在他执政期间就已经萌芽,并不是在他卸任之后突然冒出来的。

正因为当前南非的精英统治阶层之中腐败盛行,绝大多数黑人的生活几乎没什么改变,普遍的幻灭感取代了20年前的欢欣鼓舞。许多激进的新一代南非黑人甚至认为,正是曼德拉把解放事业出卖给了白人利益集团。他们声称,非国大与推行种族隔离政策的白人政府达成的协议是对黑人的欺骗,而曼德拉以及非国大政府只专注于和解的表象,没能给南非大多数人的生活带来任何实质性的改变。即便是一些温和的批评者也认为,曼德拉默许种族和经济鸿沟继续存在,对白人精英做出了太大的让步。

    事实上,曼德拉最重要的政治遗产并不是推倒了一个旧制度和创建了一个新制度,而是他毅然地与那些长期迫害自己的白人种族隔离政权统治者展开有效的谈判与合作,不仅促成了白人统治的和平终结,并且在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中让南非避免了很多人预言的流血冲突。为此,他与南非种族隔离时代的最后一位总统弗雷德里克•威廉•德克勒克在1993年一同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曼德拉当之无愧。

    而在1994年至1999年担任总统期间,曼德拉将大量精力用于平息黑人选民的怨恨,同时让南非白人放心他们不会遭到报复。他曾特意邀请一名看守过自己的白人狱警出席自己的总统就职典礼,他并不掩饰自己对德克勒克的不信任和厌恶,但仍与后者分享了总统权力与诺贝尔和平奖。这种以宽恕取代报复、以和解代替清算的崭新模式使得现代的政治变革不再必然伴随着血腥。

    许多年以后,新闻记者追问曼德拉:在白人种族隔离政权压迫了他的人民几百年、并将他自己囚禁在监狱里长达27年之后,他的内心如何还能不怀有一丝一毫仇恨?曼德拉的回答是:一个领袖承担不起仇恨的代价,因为仇恨搅乱人的头脑。

因此,曼德拉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将人类追求自由和公正的斗争建筑于驱散愚昧和狭隘之上,而不像以前人那样,是打倒一个“邪恶”统治阶级的殊死搏斗。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纪思道(Nicholas Kristof)在其纪念文章中说,曼德拉是他见过胸襟最宽广的人。他极具洞见地写道:“世界上不乏伟大的异见人士和自由斗士,但是没有几个能够顺利地转变为国家领袖。反叛者的特质——无所顾忌的勇气、倔强,甚至非理性——往往无法造就一个伟大的总统。曼德拉面对的压力足以他变成一个心胸狭隘的人,足以促使他去羞辱那些羞辱过他的、甚至谋杀了他朋友的人,然而他却设法克服了这些压力。”

    曼德拉也不是一个天降的圣人,他的和平主义也不是与生俱来的。从部落酋长的显赫宫廷中走出来的他在年轻时也曾像大多数革命者一样受到黑人民族主义的诱惑,他曾是切·格瓦拉(Che Guevara)的信徒,领导过一支名字叫做“民族之矛”(Umkhonto we Sizwe)的武装游击队,还曾“出于机会主义动机”短暂加入过南非共产党,经常不加思索地引用马克思和列宁的名言……他曾在自传中写道,“(当时)我对白人、而不是对种族主义感到愤怒。我虽然不准备把白人都扔进大海里,但我会高兴地看到他登上自己的汽轮,自愿地离开非洲大陆。”

    但中年以后,特别是被捕入狱以后,他反而成为了一名义无反顾的伟大的和解者。

这给曼德拉的毕生斗争赋予了一种神圣性。是的,现存于世的伟大宗教就是用这种悲悯目光看待世界和教导我们的。佛教从来就认为,世界的根本问题不是善于恶的斗争,而是“无明”与“觉悟”之间的挣扎。即便是秉持善恶二分法的基督教,其创立者耶稣在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前所说的最后一句话也是:天上的父亲,宽恕这些罪人们吧!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作为美国的首位黑人总统,同属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的奥巴马是曼德拉的崇拜者,他在昨天的纪念文稿中将曼德拉称为“正义、平等和尊严的象征”。奥巴马说,世界上“不太可能会出现另一个纳尔逊·曼德拉式的人物”。

    然而,这条漫长而崎岖的道路上其实并不寂寞。在曼德拉充满贵族魅力的高大身躯之前,是圣雄甘地的佝偻影子;而在他的身后,则是昂山素季柔弱而坚定的面容……他们给予我们的伟大教诲是:在人类进步的崇高征程中,我们真正的敌人从来不是那些欺压我们的人们,而是他们和我们心中的无知、恐惧和愤怒……

    纳尔逊•曼德拉的宝贵遗产无疑将会激励更多人投身到一场又一场与“错误历史”和解的伟大变革之中。是的!真正意义上的变革从来就不是为了复仇和偿债,而是为所有人建设一个更好的社会。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曼德拉式变革的成功,历史也终将放下它的重重疑虑,给予这样的和平变革以更多机会。

    写于 2013126日,改定于2013129日,部分于2013129日发表于“腾讯·大家”专栏;链接:http://dajia.qq.com/blog/342208002410492;部分发表于20131210日《中国青年报》;见报标题:曼德拉:用悲悯的目光看待世界;链接:http://zqb.cyol.com/html/2013-12/10/nw.D110000zgqnb_20131210_7-02.htm

 

 
话题:



0

推荐

陈季冰

陈季冰

492篇文章 7年前更新

1967年12月生于上海,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曾任上海经济报副总编辑、东方早报副主编,现就职于上海商报社。著有从近现代历史出发探讨“中国崛起”问题的通俗学术著作《下一站:中国》。本博客内所有文章(除特别注明外)版权均为陈季冰所有,欢迎浏览,如欲转载,请事先与本人取得联系。 chjb@vip.sina.com。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号:冰川思想库,ID:bingchuansxk。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