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看起来显然不像一个缺乏市场理念和改革精神的行政官僚,他对于货币政策的边界以及中央银行的职责有着清晰的认识。凭借着对银行改革的推动,周小川还曾被《欧洲货币》杂志评选为“2011年度全球最佳央行行长”。在今年两会期间( 3月4日),他明确表态“不会取缔余额宝等金融产品,但监管政策会更加完善”。
但仅仅过了10天,上周五(3月14日),央行就叫停了阿里巴巴和腾讯推出的“虚拟信用卡”。中国这两大电子商务巨头上周三才刚刚宣布,将联手中信银行推出各自的虚拟信用卡业务。同时被“暂时”叫停的还有二维码支付。
按照央行在一则“通知”中的说法,上述两种互联网金融产品突破了现有的金融支付模式,给客户带来了潜在的风险。“线下条码(二维码)支付突破了传统手艺终端的业务模式,其风险控制水平直接关系到客户的信息安全与资金安全。虚拟信用卡突破了现有信用卡业务模式……”通知表示,要确定虚拟支付服务能否处理好风险,还需要做更多研究。
对于央行这一匆忙举动,市场上大致有两种观点。
持理解立场的业内人士解释说,虚拟信用卡确有违反中国现行信用卡管理法规之处。按照有关《条例》,监管机构对信用卡有“三亲”——即在信贷或信用卡审批环节,对申请人进行亲访、亲签、亲核——的要求。目前来看,腾讯、阿里巴巴与中信银行计划中的合作模式在这方面存在重大瑕疵。此外,它还明显违反了“不得全程自动发卡”和“核心业务不得外包”的相关规定。
但批评者相信,上述合规要求说到底是简单的技术问题,并不难满足。因此,“维护消费者资金和信息安全”只是叫停虚拟信用卡的表面理由和借口,央行作为监管者,归根结底还是在维护既得利益者的“奶酪”。因为虚拟信用卡也好,以二维码为代表的移动支付也好,它们都将有力推动中国传统的线下支付向互联网时代的线上支付转移,并令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企业如鱼得水,而这极大地触动了国有行政垄断的线下支付巨头——中国银联——的利益。
许多人由此得出结论,央行在3月14日这天猛踩下去的刹车,标志着中国互联网金融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随着这种“创新”对传统金融体系日益广泛的蚕食和深入的冲击,它们“野蛮”生长的时代即将终结。当天资本市场的走势便是对这种悲观预期的共鸣:在香港上市的腾讯控股暴跌4.08%,盘中最大跌幅一度超过6%。同日,内地股市中的互联网金融概念股也纷纷下挫。
值得一提的是,央行对虚拟信用卡和二维码支付的叫停使用了留有余地的谨慎措辞:它是“暂停”,而不是“禁止”。这似乎意味着,一旦央行所警告的安全风险和监管问题解决了,对它们还是有可能重开绿灯的。一些观察者说,一年多来,中国高层一直在作出大力推进金融改革的承诺,现在是考验他们改革决心的时候了。到底是嘴上说说的,还是打算玩真的,很快就要见分晓。
我一直认为,相对于央视评论员钮文新声嘶力竭地喊打喊杀的“余额宝”们,虚拟信用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创新。老实说,从“宝宝”们身上,我没看到任何金融意义上的创新,它们的本质是一种服务创新或销售模式创新。但虚拟信用卡却截然不同。我还认为,这种金融创新的知识产权并不属于阿里巴巴和腾讯,而应当记在京东商城账上——它最早提出了“白条”概念,也就是根据消费者信誉,购物可先取货后付款的模式。之所以说它是一个巨大的金融创新,是因为与一般的分期付款不同,京东“白条”并不通过银行。
我曾经兴奋地设想过这样一种景象:未来有一天,我在某家报纸发表了一篇专栏文章,报社支付给我1000元稿酬。但它不再是通过邮局或银行将1000元人民币汇给我,而是在阿里巴巴的系统内授予我价值相当于1000元人民币的信用。鉴于阿里巴巴——连同其淘宝——是一个规模如此庞大的电商平台,以至于我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在它那里应有尽有,我也许会很乐意接受这种新的稿酬支付方式(因为领取和使用都方便)。渐渐地,报社通过这种虚拟的“阿里授信”(亦可称“阿里币”)在阿里巴巴上向厂商订购纸张、接受客户的广告费、甚至给员工发工资……
而且,随着这种虚拟信用和虚拟支付在社会上被广为接受,阿里巴巴还可能与更多别的电商之间完成信用系统的对接。也就是说,我用这家报社支付给我的那1000元“阿里币”,也可以在“一号店”买一部手机,或者去“新东方”报一门英语口语课程……最终我们会发现,全社会流通的信用中有相当大——而且越来越大——一部分是阿里巴巴系统提供的虚拟货币。
需要特别指出,假想中报社支付给我的这笔“阿里信用”与它在目前的支付宝系统内给我存入1000元人民币完全不是一回事——通过支付宝给我汇款与通过邮局或银行给我汇款本质上没什么不同,但一旦假想中的“阿里信用”真的诞生,它是不需要通过现有的银行系统的。
换句话说,阿里巴巴在中国人民银行之外开办了另一家中央银行。
理论上,一家公司或一个市场对消费者提供信用且不通过银行系统的话,它实际上就是在发行货币。如果这是一个规模有限的公司或市场,这样的货币创造过程对整个金融系统的影响微乎其微。因此,国家金融监管当局和财税部门并不屑于去禁止或监管一般的赊帐和实物交易。然而,阿里巴巴是一个年交易额突破万亿元的平台,而腾讯是一个拥有5亿微信用户的公司,一旦它们的“虚拟信用”蓬勃发展起来,其对货币流动乃至整个经济运行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按照目前全球通行的货币政策管理框架,货币发行及流动性管理是不能脱离中央银行掌控的,这是现代国家通过立法赋予它的职责和权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人民银行对虚拟信用卡的叫停,可以被视作是它对于萌芽中的颠覆性威胁的一种本能反应。互联网金融的卫士者们也许可以辩护说,阿里巴巴和腾讯将要推出的虚拟信用卡并没有试图绕开传统的货币监管体系,因为它们是通过中信银行发行的。但这只是最初的尝试而已,只要模式成型,它们完全有能力撇开传统银行自己单干。
而在另一个较低的层次上,即便阿里巴巴和腾讯的虚拟信用卡始终老老实实地通过银行系统,以它们的能量,也足以在这个系统内掀起滔天巨浪,彻底改写既有的竞争格局——例如,与它们合作的中信银行很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它的信用卡业务规模做到超过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跃居全国第一。这恐怕也不是央行当下愿意看到的,因为它将会对常态的银行业监管形成重大冲击。
因此,在我看来,央行暂时叫停二维码支付,可能的确是系于安全考量。我看不出二维码支付有什么违反现行法规的地方,一俟安全技术有了更可靠保障,它多半是会被重新放行的。实际上,这种移动支付新模式短期内对中国银联造成的压力比虚拟信用卡更大。后者则很可能是被永久性地禁止了,除非央行将来发展出更严格细致的监管手段。
但是,我依然认为,上文里的那段假想为我们思考现行货币政策及其未来命运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视野。毕竟,在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拥有中央银行系统和官方货币政策仅有一百年而已。在此之前,贝壳、贵金属乃至许多私人提供的商品都曾被当做货币使用并运转良好。因此,由中央银行垄断所谓“法定货币”的发行及其监管的现行金融体系,可能并非像许多人以为的那么理所当然、那么神圣不可侵犯。既然中央银行体系是人类历史进入20世纪金融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那么,当人类进入21世纪的互联网时代,为什么不可以有更加与之相适应的崭新的货币和金融体系呢?
写于2014年3月16-18日,2014年3月19日发表于“腾讯·大家”专栏;链接:http://dajia.qq.com/blog/330132131876703。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