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自从6月股灾爆发后,我的微信朋友圈和微信群每天就被各种关于股市的段子和分析覆盖了。这既让我感叹中国网民的才智,更让我感叹这些才智大多没有用对地方。

    如果说那些令人忍俊不禁的段子是一个历经沧桑的民族面对无能为力的命运时展现出来的一种自我解压的游戏人生心态的话,那么那些貌似点破了各种惊天大秘密的分析中的大部分则暴露出了这个历经沧桑的民族心理中幼稚、无知和阴暗的一面。

    一般来说,这类自鸣得意的股市分析大多由一个阴谋论开始,内容则从单纯的市场尔虞我诈到国民经济大局,直至国际国内政治,可谓五花八门、琳琅满目。若简单梳理一下,我觉得最受大众欢迎的大概是以下两种模型(或者说原型,因为关于它们有许多不同版本,在细节上不完全相同)的阴谋论——

    第一种阴谋论可以称为“国际资本大鳄做空中国论”。据它认为,这次中国股灾是高盛、大摩这类“国际资本大鳄”兴风作浪所致。它们看空当前下行压力沉重的中国经济,对中国的未来缺乏信心,因而在市场上大举抛售股票。因此,当下中国股市的多空搏杀就成了一场“保卫金融主权”的战斗。

    经一些经常表现得情绪亢奋的“爱国主义者”的渲染,这种阴谋论还产生了一个变体,即这不仅是国外资本单纯的市场行为,还包藏着“境外敌对势力”妄图搞垮中国经济、颠覆中国政府的险恶祸心。不过我观察下来,相信这次6月股灾与“境内外敌对实力”有关的中国网民似乎不是很多。想来,中国人虽然普遍缺乏金融知识,但还不至于普遍缺乏常识,那充其量只能刺激少数“21世纪的义和团”们血液内的肾上腺素含量。

    持这类阴谋论者大多从一些微信营销公众号上读到过一些国际市场上的惊心动魄的“金融战”故事,远的如罗斯柴尔德,近的如索罗斯,当然,他们的金融知识不足以让他们搞清楚股市与汇市的区别、中国资本市场与英国和马来西亚资本市场的区别。

    我在这里简单说一下吧,中国资本市场迄今仍不是一个自由和开放的市场,人民币资本项目也没有开放。正因为这个缘故,沪深两市的市值虽然已经双双位居全球前十大市场之列,但中国A股仍没有被MSCI明晟纳入其“全球新兴市场指数”。目前,除那些只能从事实业投资的国际资本(对人民币而言称为“经常项目”,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外资”)外,境外金融资本只被允许经由QFII(系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的缩写,汉语为“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和RQFII(即“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它与QFII的区别是前者以美元进入中国,后者是直接以海外人民币进入)这两种渠道进入中国资本市场。

    那么,目前有资格在沪深市场买卖中国股票的这些“境外资本大鳄”兜里究竟揣了多少钱呢?我查到的资料是,截止到今年6月底,QFII总额度为755.42亿美元,RQFII总额度为3909亿元人民币,也就是说,两者加起来总共约有8600亿元人民币。这些资金不到目前上海证券交易所一天的交易额。另外,在今年5月底,也就是这次股灾发生前,上海股市的总市值约为36万亿元人民币。因此,当听到有人言之凿凿地说这些“境外资本大鳄”是造成上证指数半月内暴跌超过1000点的股灾的元凶,我忍不住笑了。我觉得,说它们是“资本鱼虾”可能更合适些。但对阴谋论深信不疑的人才不会管这些,前两天我听一个朋友说起这样一件事情:当他反驳一位股市阴谋论者的观点时,对方对他说:“一看就知道你肯定没有读过《货币战争》,跟你这样没有知识的人谈话简直是对牛弹琴!”

    第二种阴谋论事关中国的国内政治,它又可进一步分为价值取向上截然相反的两个版本,但其逻辑和模式是孪生兄弟。

    第一个版本说,本轮牛市是典型的“国家牛”、“改革牛”,不仅能够带动中国经济转型和市场化改革攀上一个新的台阶,还是中国一举登上国际舞台主宰的象征性事件。在这个时候,国内的既得利益群体为了继续维护其特权地位,自然要千方百计地阻挠政府启动的改革。于是,他们试图通过做空市场来扼杀这一轮高歌猛进的牛市,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第二个反向的版本说,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着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下行压力,本轮牛市是政府为了缓解这种压力,防止已经很严重的经济泡沫破裂而有意识吹起来的一个更大的新泡沫。牛市有助于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帮助效益低下的国有企业摆脱困境、在普通老百姓中制造虚假的“财富效应”……从而缓解经济社会的各种尖锐矛盾。现在,市场已经认清了这个泡沫的不可持续性,接下来将是泡沫的破灭和全面危机的降临。

    我们几乎不可能对这种“国内危机论”作出令它们的信奉者心服口服的驳斥,原因在于,中国国内的确有庞大的既得利益和权贵集团,中国经济也的确存在着数不清的问题和矛盾,比如堆积如山的债务、效益不佳的企业、粗放过剩的产能……只要愿意相信,你可以把任何一个孤立事件都扯到这个大背景上去。但就我对世界经济史的理解而言,单纯股票市场的牛市或灾难行情既不能带动整个经济腾飞,也不至于酿成全面经济危机。只有当金融系统——特别是银行系统——发生兑付危机时,全局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才会爆发。我在这里并非要为中国经济唱赞歌,但我们看到,中国目前有相对稳固的中央财政和全球第一的庞大外汇储备,这与希腊等危机国家有着根本性的区别,确保了中国不会发生类似的危机。

    因此,每次听到那些危言耸听的政经分析家把股市说得像一盘神秘莫测的大棋时,我又忍不住笑了。我很想提醒他们一件事情:从2007年到2010年,上证指数从6000暴跌至2000点,这期间,除了股民的钱袋令人心痛地大大缩水以外,什么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都没有发生过。相反,政府在那几年里喜气洋洋地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

那些热衷谈论股票的人,大多是股市里的投资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自认为很聪明。而自认为很聪明的人往往容易犯一个毛病:高估自己对他人的影响力。然而我必须遗憾地说,李克强总理及其政府在考量经济政策时,失业率、通货膨胀率、GDP、财政收入……都是比股市指数重要得多的指标。换言之,政府不太可能将拉动经济增长的宝押在人为制造牛市上,你也不太可能通过制造恐慌情绪来向政府施压而得到特别多的市场好处,

至于阴谋论,它之所以那么有吸引力,是因为它是头脑简单的人拒绝承认自己头脑简单的最好鸦片。而由于它建立在对人心动机的猜测上,所以令你无法证伪,这又加大了从阴谋论迷雾中走来的困难。但事实是,在中国股市,你可能找不到你需要的罗斯柴尔德和索罗斯。

现在,我要来简要概述一下我自己对于本轮股市暴跌的解读。在我看来,它一点也不复杂,背后也没有什么鲜为人知的秘密——请记住!严重和危险的事件不一定是复杂和神秘的原因引起的。

实际上,在任何市场,涨多了就要跌;反过来,跌多了就会涨。况且,本轮牛市自去年底启动以来确实是涨得太快了,中间也几乎没有过任何有实际意义的反复,所以到了眼下这个时候,市场的确有调整的内在需求。不过,这种调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以这么大的幅度展开,的确让许多人措手不及。而我认为,这是短期内市场信心崩溃所致,假以时日,是完全可能逐渐修复的。

究其原因,我觉得有两个因素。首先,从根本上看,中国股市有许多重大制度性障碍,它造成了市场的重重积弊,暴涨暴跌原本就是它的特点,只不过于今尤甚罢了。至于本轮暴跌不同于以往的直接诱因,我猜想,需要引入几个新的变量供所有人思考:上一轮行情大波动时,没有做空机制,没有杠杆工具,也没有微博和微信这类社交媒体……它们很可能在比较短的时间里急速放大了市场中的某种情绪并使之迅速趋同,从而导致了目前这样差不多血流成河的非理性的杀跌局面。

    那么,本周政府出台的救市举措会在未来对市场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

关于政府救市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国际国内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比较多的人认为,长期来看,政府的救市不仅发挥不了效用,还可能产生反效用。不过,西方国家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直接干预通常更多发生在汇市,为不是股市。这里面的情况也不太好类比。

    我个人对政府当下应不应该拯救股市没有什么明确的立场,但我相信,如果政府已经下了决心要救市,那么它应当在打响这场所谓“金融保卫战”的最初时刻集中投入更多资源,力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赢下第一阵,掌握整场战役的主动权,而不是平均使用资源,将它们分散地投入漫长“战线”,使之演变为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在很多情况下,政府的救市行动会激发和强化市场上阴谋论的力度。这就像一个弹簧,如果你不能一下子把它压扁,它就会把你压在它身上的所有能量反射回给你。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救市效应的递减,投资者的信心会进一步削弱。这就是经济学家们不好看政府救市效用的根源。

    写于 201572日,201573日发表于腾讯新闻客户端;见网标题:本轮股市暴跌 没那么多阴谋;链接:http://view.inews.qq.com/a/NEW2015070302236803?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openid=o04IBAD95pSMQHn8Uf-a6yT4RaYY&key=c76941211a49ab581331f154d7c98e6de07c1b87895e1f64d102defa278d5a679d641a3b864ba22b4f0aef9eb104c16f&version=70000001&devicetype=webwx&cv=0x70000001&dt=6&lang=zh_CN&pass_ticket=ZuMNcI0Bsd78yJI8mpUmhHxHOInFjj8V6zxTMbLaTWN3hQYgJTaB1VUoTc5kdJyz

 

0

话题:



0

推荐

陈季冰

陈季冰

492篇文章 7年前更新

1967年12月生于上海,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曾任上海经济报副总编辑、东方早报副主编,现就职于上海商报社。著有从近现代历史出发探讨“中国崛起”问题的通俗学术著作《下一站:中国》。本博客内所有文章(除特别注明外)版权均为陈季冰所有,欢迎浏览,如欲转载,请事先与本人取得联系。 chjb@vip.sina.com。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号:冰川思想库,ID:bingchuansxk。

文章